本报讯 (记者许文龙)明天开始进入三伏天中的初伏。近段时间,泉州地区闷热潮湿的天气,让人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上蒸下煮”的滋味。“这么热的天,吃饭都没什么胃口,只想喝粥配点简单的菜。”“做事总提不起劲,人很容易疲倦。”不少市民或多或少地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惫、胸腹胀闷等不适,有的甚至出现发烧、感冒、中暑、急性胃肠炎等问题。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张振辉介绍,中医认为,伏天人体的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的旺盛。在机体脏腑外面,肌肤腠理常处于开泄状态,经常出汗以适应暑热天气。此时,机体很容易表现脏腑功能紊乱,并容易导致气虚,出现身体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甚至发生中暑、肠胃失调等病症。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
因此,“夏养三伏”显得十分重要。三伏天一般在小暑和处暑之间,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一般来说,初伏、末伏固定为10天,中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因此,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长版”两种情况。今年的三伏天是“加长版”,初伏为7月16日至25日,中伏为7月26日至8月14日,末伏为8月15日至24日,一共40天。而“加长版”伏天并不罕见。据统计,1990年至今,“普通版”伏天只有8次,“加长版”伏天则有25次。
暑为三伏天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伏天最容易中暑,因此首先要做好防暑。许多人中暑多是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或在高热密闭环境下工作引起,要防中暑首先就是尽量避免大热天外出或是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洪如龙指出,暑多挟湿,易伤精耗气,使人困倦无力、食欲不振、胸闷不舒、大便溏泄。伏天祛湿,同样必不可少。饮食上可吃薏苡仁赤小豆粥、荷叶粥、冬瓜粥等祛湿食疗方;起居上应规律作息,避开潮湿环境;热水泡脚、经络按摩等,有助于气血运行、化痰祛湿;适当运动,能振奋、激发体内的阳气,促进湿气排出。
受冰箱、空调等家电影响,现代人夏季所食所处常常与寒凉密切接触。伏天防寒,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夏日避暑切勿过度贪凉,大汗淋漓不要直接冲洗冷水澡,空调房间温度不宜过低,睡眠时不要让电扇或空调风口对人直吹,也不要大量喝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寒邪直中。
除此之外,三伏天敷三伏贴、施三伏灸同样是炎炎夏日的养生方式之一。其主要依托于中医的“冬病夏治”理论,选用具有辛温祛寒作用的药物贴于特定穴位,通过经络传导,温补阳气、驱寒祛邪,对咳嗽、哮喘、鼻炎等易在冬春季发作、加重的慢性疾病,起到减轻症状、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三伏贴并不是万能贴,主要针对虚寒体质的人群,而有内火、湿热体质的人不适合。如果不辨体质、疾病,盲目跟贴,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还可能“火烧浇油”,加重本身的病情。因此,市民在贴三伏贴时,最好选择正规且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相关报道见第十八版、第十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