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7月15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规律作息,晚睡早起睡好“子午觉”;调整饮食,适当“吃苦”消暑清热;适度运动,提升正气抵御邪气
“加长版”三伏天 防暑防寒祛湿
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薏米赤小豆粥可解暑祛湿
盛夏应规律作息,睡好子午觉。
喝绿豆汤清热解暑
炎夏也不要过食生冷食物
外出要做好防晒
运动最好选在早晨或傍晚进行

又到一年盛夏高温酷暑时。今年的三伏天共有40天,属于“加长版”。每逢伏天,异常潮湿闷热的气候,让人浑身上下都觉得难受。中医强调,要因应四季节气变化,适时调整好作息、饮食、运动、情绪等多方面,方可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如何更好度过三伏天?一起来听听名老中医的分析和建议。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历史

三伏古已有之 消暑方法多样

三伏天是独立于二十四节气的另一个气候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时期。《史记·秦本纪》记载:“(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意思是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进入初伏,天气酷热,人们在城邑四门杀狗祭祀,祛除禳解热毒暑气。可见,当时的三伏天就有初伏、中伏、末伏的说法。

推算三伏天,要结合节气和干支纪日法。每年的“入伏”时间,是“夏至三庚数头伏”,即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头伏,从此日起至下一个“庚”日前的10日为初伏。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计算,共10天。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三伏天便结束,也就是“出伏”。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唐开元年间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曰:“(农历)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从汉代开始,伏日一到,人们便躲在家中避暑纳凉,称之为“伏闭门”。晋人程晓《嘲热客诗》云:“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六龙骛不息,三伏起炎阳。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南朝梁简文帝《苦热行》,就详细描绘了当时三伏天的气候及人们的生活状态:日神被六龙拉着在天际狂奔,炎炎烈日下,三伏天开始了。几案床席都火燎似的灼热,身上的汗水像滂沱大雨,一阵微风吹来,却也如同热汤般滚烫……这与我们如今所经历的三伏天相比,别无二致。

为解暑气,古人或“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或食冰杨梅、冰桃子等,或入山中草堂、水边台榭避暑纳凉。对付阴气伏藏,古人的方法是饮酒、食汤饼、吃羊肉、喝热茶等。三伏天吃这些东西,虽然会出汗,但既可解表,还能消除潜伏在体内的寒气。

防暑

少出门多防晒 降温药随身带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张振辉介绍,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是夏季的主气。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开泄,易损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后,常见腠理开且多汗,大汗会耗伤津液、损伤心气,伴随而来的是气短乏力、面红口渴、心慌心悸、头痛头晕等一系列中暑的不适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昏厥休克。

因此,三伏天应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间段出门,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户外工作者尤其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及防晒,及时补充水分,注意劳逸结合。外出可提前准备一些防暑降温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

有研究显示,当环境温度达到32℃以上、空气湿度40%以上时,人就容易中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暑并非只在高温的室外发生,在潮湿闷热、密闭通风差的室内,人体汗液不能及时蒸发出去,同样也会中暑。

一旦发现中暑者,首先应将其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至通风好的阴凉处,让其躺下休息,并向身体喷洒凉水降温,或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颈部等处降温,喂以含糖或电解质的饮料。病情危重或经适当处理无好转者,及时送医。

祛湿

多吃冬瓜薏米 亦可温水泡脚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洪如龙指出,暑必挟湿,湿为重浊之邪,暑为熏蒸之气。夏季天地之气相交,酷热当空,湿气上蒸,加之气温交叉变化,放晴时暴热,下雨时阴凉,因此暑湿最易袭人。暑湿内袭人体,使脾胃运化受制。由于炎热逼蒸,腠理开泄而汗出涔涔,不仅耗津伤液,且气随津泄,共致气虚。加之暑湿直接耗伤正气,困阻清阳气机,常见倦怠乏力,食欲减少,气短心悸,肢困头重,大便溏薄,低热绵绵,舌苔腻,民间称之为“疰夏”,易发于老弱或气阴不足,脾胃虚弱者。

洪如龙建议,伏天暑湿交困,对于脾虚者,应少吃生冷、辛辣和肥甘厚腻之品,可根据健脾养胃、益气滋阴、消暑化湿的饮食原则,选用冬瓜、丝瓜、番茄、黄瓜、西瓜、芹菜、葡萄、雪梨等新鲜果蔬;适当增加冬瓜汤、莲子汤、荷叶粥、绿豆粥、山药粥、薏米粥等汤粥类,利于消渴生津、解暑祛湿。

如今,冬季温水泡脚已成为寻常百姓家推崇的一种养生方法。其实,在湿热的伏天,通过温水泡脚可以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防寒

少食冷莫贪凉 空调温度适宜

夏天气候炎热,很多人喜欢用“寒凉”的方式来对抗“暑热”,如大量喝冷饮吃冷食、一天到晚吹空调、运动完冲个冷水澡等。此时,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张振辉表示,早在古代,医家就著书立说反复强调不可养成这样的坏习惯。如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冰水止可浸物,使驱日晒暑气。不可作水服,入腹内,冷热相搏,成疾。”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宋代周守忠编著的《养生杂纂》说:“老人气弱,当夏之时,纳阴在内,以阴弱之腹,当肥冷之物,则多成泄泻。”

因此,在注重防暑祛湿的基础上,伏天养生还应注意防寒邪入侵。无论是开空调、吹电风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也不可在大汗淋漓的时候,直接进入寒冷的空调房,否则会引发疾病;空调温度要适当,建议在26℃左右;吹空调时,要经常开窗,确保室内外空气的对流,换气通风。

此外,伏天饮食要注意少寒凉,尤其是小孩子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

作息

尽量晚睡早起 午间适当小憩

高温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加快,身体更容易产生疲劳感。三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中医认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可以晚一点再睡,清晨早点起床。晚睡并不代表可以熬夜,最好不要超过晚上11点入睡。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

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之时,按照中医理论,要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的阴阳调和,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如果午时强迫自己驱除睡意,继续工作,则易耗伤心血、心火上炎,导致心烦意乱,反而影响工作效率。午睡的时间以半小时为宜,最多不超过1小时,否则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晚上容易失眠。此外,睡太久也会导致身体软弱,志气昏坠,容易使阳气、精神懈怠。

洪如龙解释,午时心经当令,此时小憩一会儿,能养心。心经当令,可推动血液正常运行,使人充满活力。尤其是晚上睡眠不足,早上工作繁忙,午时尽量睡一会儿。即使不能睡觉,也应闭目养神,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提神醒脑、补充精力。

饮食

适度“吃苦”消暑 喝“三豆汤”清热

俗话说:苦夏吃苦夏不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夏天“吃苦”的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人们采食苦菜的记载:“采苦菜苦,首阳之下。”苦瓜、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萝卜叶等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但是,老人、小孩脾胃多虚弱,故不宜过多食用苦味食物;患有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的病人,也不宜食用苦味食物。

张振辉介绍,伏天还可喝“三豆汤”。该方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三豆汤”由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组成。三豆各有所长,绿豆有清热解毒消暑之效,黑豆有补肾益精清热之功,赤豆可清热解暑、利尿消肿,三豆合用不仅能清热祛暑、解乏、消痱子,还能健脾利湿。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红豆和绿豆都属于凉性的,而小孩子的脾胃功能比较弱,如果经常或长期食用反而会对脾胃功能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脾胃功能特别差,易腹泻的孩子不要经常喝三豆汤。

此外,三伏天的消暑佳品还有“三花茶”(将金银花、菊花、百合花一起冲泡成茶),“三叶饮”(将荷叶、淡竹叶、薄荷叶冲泡成茶或煮水喝)等。

运动

选择清晨傍晚 不剧烈不过量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不少人运动的口头语,在夏季高温天气经常保持适宜、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提升正气,还可有效增强身体对热的耐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湿热伏天,挡不住人们运动的热情,公园里随处可见暴走到大汗淋漓的人。“夏季要适当出汗,但并非要运动到大汗淋漓才好。”洪如龙表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

因此,伏天运动要适度、适量,年轻人可以选择游泳、爬山、慢跑等运动,老年人可以选择打打拳、跳跳舞、做做操;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可根据个人体质和运动强度适当调节;运动前、中、后均应喝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大约每半小时喝50毫升—100毫升。

运动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这时候阳光不太强烈,可以避免强紫外线对皮肤和身体造成损害。早上七八点或者傍晚五六点锻炼,温度适宜,效果最佳。最好选择在户外,如公园、湖边、庭院等视野开阔、阴凉通风的地方,都是较好的运动地点。如果条件有限只能进行室内运动的话,最好打开门窗,让室内空气保持通畅。

夏季锻炼所穿服装以棉织品最好,款式要宽松、散热性能要好。运动时衣服不宜过露,尤其在户外高温环境下,不可赤膊或露背,否则会引起皮肤晒伤。运动后降温不宜过快。大汗淋漓时不可到风扇前猛吹或空调下直吹,也不可用冷水冲凉,正确的做法是用毛巾擦干汗水,在阴凉处休息,缓慢降温。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社区
   06版:都市·民生
   07版:都市·法治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资讯
   10版:经济·财富
   11版:地方新闻/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 育
   14版:清源/校园风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20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1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24版:环湾生活周刊·寻找泉州世遗的中国之最
“加长版”三伏天 防暑防寒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