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不少人会到医院或诊所贴三伏贴,希望以此提升免疫力、治疗疾病。中医专家提醒,三伏贴并不是“万能贴”,而是有专门的适应症人群,且贴敷过程中存在诸多禁忌,操作不当会产生不良反应,损害身体健康。因此,市民贴敷时应到有资质的正规医院,让医生根据体质及病症辨证施药。□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三伏天腠理疏松
冬病夏治好时机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张振辉介绍,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冬病,是指在寒冬季节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此类疾病有虚症、寒症的共同特点,患有冬病的人多属于阳虚体质。夏治是针对中医“春夏养阳”理论,在天气炎热时采取外治法提升阳气,驱除体内寒邪,达到扶正固本、祛邪养生治未病的目的。
临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刮痧、熏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其中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的穴位贴敷(即三伏贴)传播度最广。
三伏贴,又名天灸,主要来自清代《张氏医通》记载的发泡疗法,以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药为主,按不同比例调配而成,分别在头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将药膏贴于后背大椎、肺俞、天突、膻中、脾俞等穴位。
“三伏贴的原理是通过贴敷阳性、热性的辛辣药物,刺激穴位经络,激发阳气,协调脏腑,让身体不易被寒邪所伤,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张振辉解释,之所以要在三伏时贴,是因为中医认为,三伏天人体腠理疏松,汗孔多开,全身经络最通畅,选取穴位贴敷,药物更易透达肌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祛除体内陈寒,并为肌体储备阳气,便于达到防病治病效果。
对部分冬季疾病
能有效缓解症状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洪如龙指出,三伏贴可以治疗多种容易在冬季反复发作、加重的疾病,如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病症、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缓解症状,减少发病率。
可治疗的具体疾病如下:1.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体虚易感等;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小儿厌食消瘦、小儿反复积食、小儿腹痛腹泻等;3.风湿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4.疼痛类疾病:关节疼痛、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带状疱疹后遗症等;5.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6.妇科、男科疾病:痛经、经行泄泻、产后头痛、产后风湿关节痛、慢性前列腺疾病等。
北京市针灸学会曾做过一项调查,以3年为一观察周期,对2014—2016年共1.9万例三伏贴患者进行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连续3年参加三伏贴的患者,其呼吸系统疾病的年发病次数、年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及年哮喘或过敏总天数呈逐年递减趋势。相较于2014年,2016年的年发病次数减少49.5%,年急诊次数减少66.5%,年住院次数减少37%,年哮喘或过敏总天数减少54.1%。
不是“万能贴”
使用有禁忌
“三伏贴虽好,但并不是包治百病,而是有人群禁忌,并非人人都适合,儿童尤其要慎重。”张振辉说,三伏贴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不适用于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湿热体质、阴虚火旺的人是不适合贴的。对于热性病患者,若热天再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因此,患者在贴敷之前应先到正规医院请医生辨证。
在贴敷三伏贴时,患者会有一些特殊感觉和症状表现,应该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疾病种类慎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一般疾病的患者如果盲目贴敷,有时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贴敷药物还可能损伤皮肤,甚至引发皮肤溃烂,甚至可能会因过用助阳之品,耗伤阴液引发其他疾病。
三伏贴贴敷后一般会有一定程度的温热感,甚至会有皮肤刺激反应,个别病人会有水泡等严重的接触性皮炎表现。这些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都与三伏贴组成以及炮制方法相关。因此,有严重过敏史、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者、特殊体质者、接触性皮炎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处于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者等人群一定要慎用,不能盲目跟风。
此外,孕妇、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患者也不适合;痔疮、湿疹、咯血等热性病患者如果用温性药物贴敷,反而会“火上浇油”,使病情加重。需要提醒的是,3岁以下儿童不适合贴三伏贴,一来他们的皮肤娇嫩,难以耐受药物的刺激,二来三伏贴需在体感痛痒和不适时及时取下,3岁以下孩子语言表达受限,延迟取下易引发不良后果。
到正规医院贴敷
让医生辨证施药
每到夏季,三伏贴不良反应事件屡有发生。洪如龙解释,白芥子、胡延索、甘遂、细辛、生姜等是三伏贴的基本处方,全国各地医院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当地的气候进行一定调整,因此三伏贴配方并不完全相同。处方经过中医辨证论治指导,儿科、针灸科、耳鼻喉科、肺病科、风湿科等会根据自己科室的病种开出处方,并不是“千人一贴”。
三伏贴虽然使用方便,但制作过程却有严格的要求。药物的用法也有严格讲究,哪些需要炮制有严格限制。拿白芥子来说,作为一味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它的含量就有严格的比例要求。同时辅料配比及具体操作中,三伏贴要依据病症、人群而定。比如,孩子的三伏贴,生姜就要选取嫩姜而不是老姜,酒精浓度也要适当低一些。一旦配方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从加工工艺上来说,药物加工得越细密,对皮肤的刺激性越小,并且还要严格把握用料的洁净度,药粉的微生物含量等,否则出现发泡现象时就易发生感染。
贴三伏贴是一种医疗行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开展的。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三伏贴其有严格的药物配比、穴位及适应症的选择。如果一些医疗从业人员技术不过关或是一些非医疗机构非专业人员贴敷,确实会导致患者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发布《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开展“三伏贴”服务的机构应为正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等医疗机构,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操作人员应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等人员;处方管理上,“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应由主治医师以上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拟定,并上报有关部门备案。
洪如龙建议,市民贴三伏贴前,应到正规医院咨询相关中医专家,辨证体质后再决定能否贴敷、如何贴敷,不要自行随意贴敷。没有相应适应证的低龄儿童及禁忌证患者,不要随意贴敷。由于每个人皮肤状态不一样,有的人贴几十分钟,有的贴几小时,以皮肤局部发红,或按照患者需求出现小泡,都是可以的。具体的贴敷时间应根据医嘱进行,以耐受为度。如果出现皮疹、瘙痒、破溃等症状,必须停止贴敷。
贴敷后注意护理
有问题及时就医
市民可以根据“伏前、初伏、中伏、中伏加强、伏末”5个时间段选贴3—5次,但是初伏、中伏、伏末三个时间段为必贴。贴敷时间一般在上午11时以前贴完。中医认为,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成人一般贴6—8小时,儿童贴2—4小时,小孩及皮肤较嫩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三伏贴属于“发泡灸”,白芥子、生姜汁等属于“发泡”药物,会对皮肤屏障造成刺激破坏,因此正常贴敷也可能会造成局部皮肤发红、起小泡等现象,不过这种发泡属于无菌发泡,短时间就会消失。皮肤发泡后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贴敷期间,如有感冒发烧应暂停贴敷。
张振辉提醒,贴敷期间一定要注意护理,市民不要下水游泳,尽量减少活动和汗液流出;忌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忌发物,如羊肉、海鲜等;不要贪凉,少吃冷饮,空调温度不要太低,避免电风扇直吹;衣着宽松舒适,以免摩擦贴敷部位。
在取下三伏贴后,不宜搓、抓、挠贴敷部位,以免损伤皮肤而致感染。如果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破溃、灼伤等,应禁止沾水,及时就医治疗,防止局部感染。如果在贴敷期间有任何疑问或不适,需要在医院咨询专业中医师再行贴敷,不要自行盲目处理。
■本期医学指导
张振辉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理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国际委员,擅长治疗红斑狼疮、皮肌炎、白塞氏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洪如龙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崇尚“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治病求于自然”理念,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贫血、虚劳、结肠炎、郁症、失眠等慢性疾病和调理脏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