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红色美名传四方
油茶、杉木、毛竹……位于德化县春美乡新阁村的狮子林场里,绿满山头的人工林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与狮子山原有的茂密植被,为村民们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山村水源充沛,村民在田间地头种有水稻、地瓜、生姜、黄花菜等农作物,年年都有好收成。
□本报记者 林志安 吴嘉晓 文/图
“绿色的狮”
他们在这里安家护林
德化县春美乡狮子山,海拔1105米,位于当地的尤床村和新阁村下阁台交界处,因山体形状像狮子而得名。狮子林场就在山腰,辖属春美乡新阁村。据1992年版的《德化县志》记载,狮子林场于1966年创办,经营面积4600亩,其中人工林面积(杉木)3600亩。
从乡政府出发,沿着水泥路盘山而上,10多分钟的车程便可到达狮子林场。一路上目之所及,满山绿色。
狮子场1号,这是苏源水家的门牌号。1966年冬天,26岁的苏源水从春美乡古春村来到这里,开荒种树,安家落户,至今已守护狮子林场56年。而他也从年轻力壮的小伙变成了步履蹒跚的八旬老人。“那一年,乡政府在这里办林场,发动全乡的壮劳动力三四十人上山,号召我们在这里安家落户。”苏源水曾是林场的场长,他回忆,当时政府拨款盖了房子,在林场成立了知青点。“我们就在山上种油茶、种杉木、种竹子……每年能上交乡政府3200斤茶油呢。”
“这房子,前前后后盖了七八年。”苏源水现在所居住的土木结构房子于1982年建成,屋后竹林环绕,屋前视野空旷,可远眺三明大田方向。院子左边的木架上晒着黄花菜、苦菜和菜籽;院子右边的小池塘,山泉活水流入,一群小金鱼游来游去。
如今,狮子林场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当年响应号召来到林场工作的人员陆续迁出,苏源水和老伴留了下来,他们已干不动田里的重活了,但还是习惯与这里的山水草木为伴。
“红色的狮” 他们在这里顽强斗争
狮子林场有一座寺庙名为狮子岩,又名狮峰岩,以该处山形似狮而得名。
南宋淳熙己酉年(1189年),僧人黄禧在此羽化,后僧人陈妙慈也在此坐化。因感念两位僧人医术高明及救苦救难之恩德,后人(春美陈氏、柯氏、大田华兴杞溪陈氏、大铭赖氏)于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年-1258年)在此建寺塑像奉祀。岩寺为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
狮子岩充满神话色彩。传说寺后的长石为“狮舌”,会慢慢伸长,当它伸到寺院正堂上面脊梁,像要把岩寺吞没时,雷公会把“狮舌”打断一截。寺院前有三株罗汉松,据说是陈妙慈亲手栽种。
这里还有一段被广为传扬的红色历史。1943年前后,中共闽中工委书记林大蕃曾在狮子岩、阁台、尤床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为长期开展游击斗争,1944年年底,林大蕃、邱清奇率领50多名游击队员,在狮子山密林间隐蔽,搭草寮3座,开设1个训练场,继续开展顽强的革命斗争。狮子岩因地理位置特殊且有不少地方适宜藏匿,成了游击队伍的活动据点,这里留下了他们接收粮食、召开会议、传达信息和休整放哨的红色印记。
2021年3月,德化县狮子岩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和谐的狮” 他们在这里幸福生活
不识“狮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新阁村党支部书记陈公彩的指引下,记者一行来到狮子山对面的一个山坳处回望,这才品到了狮子山的容貌。“有人说这是一只‘回头狮’,走在前面的它发现后面的狮子没跟上,正在扭头回望。”陈公彩介绍。
据《春美乡志》,春美乡的“狮子山”与赤水镇的“狮峰”、大铭乡的“石狮岐”并称为德化县境内的“三只狮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狮子山上,人与自然双向奔赴,和谐共存。山腰多阔叶林,有白鹇、鸹鸡、鹌鹑、棘胸蛙等珍稀动物,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着这里的村民,让他们劳有所获、幸福生活。“田里播种水稻,收成的稻谷一年都吃不完。”新阁村村民陈承雄今年57岁,他和妻子在村里除了耕田种地,还在山里种植了15亩油茶,“一年可以榨三四百斤茶油,能卖2万元左右”。
新阁村目前有农户250多户,户籍人口972人,常住在村的152人。“年轻一辈的多数外出务工,在村里的基本是中老年人,他们在山村勤恳劳作,生活上怡然自得。”陈公彩介绍,有些村民在地里种生姜,收成很不错;除了油茶,村民们还在山上种毛竹,两年可砍一次出售,种植多的农户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勤快些的还可以挖竹笋来卖。“生姜、竹子、茶油,这些都有人来收购,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完成交易。”
狮子桥静卧山中六百年
修路筑桥,不管是在古时还是当今,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它不仅让交通更便利,也让人们的交流更紧密。人们为桥所取的名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寄望。位于德化县雷峰镇李溪村有座狮子桥(又称“四子桥”),这座建于明初的小石桥已有600多年历史,至今仍是李溪村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
□本报记者 陈小芬 王柏峰 实习生 林贤敬 文/图
乡民协力溪上架石桥
这是座隐于茂林中的石板桥,桥的一边是农田,另一边是新修的水泥村道。桥面2米多宽,桥长16米,长条石铺就的桥面长了些草,桥下是潺潺的溪水,一块块石头垒砌成的桥墩,历经溪水冲刷而留下斑驳沧桑的痕迹外,依旧坚固无比。
今年61岁的陈先宗是李溪村的村民,也是一名小学老师,对李溪村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颇有研究的他向记者讲述了这座桥的来历。
李溪村有条溪叫“底溪”,也叫美魁溪,溪虽不宽,但水流急。先民沿溪两岸耕作生息,然而每逢暴雨,山洪为患,溪上无桥,人们的生活出行非常不便。相传明朝初年,李溪村的辛家夫妇勤劳耕作,略有结余。夫妇二人商量决定,为了村民出行方便,在溪上架一座桥。这对夫妇在左邻右舍的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修建了这座桥。辛家夫妇在年过半百后得四子,以高寿善终。于是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四子桥”。
狮子桥因狮潭而得名
四子桥又叫狮子桥,皆因此桥下游不远处有处狮潭。
沿着狭窄的古驿道,在陈先宗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前往狮潭。“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戴云山下的李溪村竹林茂盛,古树成群,步入其中,犹如进入碧翠的海洋中。穿行在竹林古树间,倾听流水声震动着清幽的山林。只见一道瀑布从山崖上飞流直下,雾气升腾。
“这就是狮潭,潭中石为雌狮的狮头,崖上的那石头为雄狮的狮头,它们共同守护着村民安居乐业。”陈先宗说,狮潭两侧分别是虎贲山和金鸡山,民间有传说,古时底溪有条修炼千年的小黄龙时常作乱,上天派了戴云山的雄狮、虎贲山的雌狮以及金鸡山的狮子一同镇守。一番拼杀,小黄龙败下阵来,从溪底石壁钻了个大洞潜入水中。为防止小黄龙再作恶,雄狮仰头坐化镇守潭上,雌狮则俯卧坐化在潭中,金鸡狮子坐化在金鸡山的半山腰,而虎贲上的大老虎高高在上望着。由此,这一大深潭被称为“狮潭”。
梯田竹海绘农耕画卷
据介绍,横跨底溪的还有一座2018年建成通车的大溪桥。虽有新桥分担人流量,但狮子桥依旧是村民通行的重要通道。
李溪村位于虎贲山下,在雷峰镇的西北部,距德化城关约15公里,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古村落。仲夏时节,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青葱稻浪,如一条条绿色带子迎风飘扬。梯田依着山势从山脚往上延伸,美不胜收。在错落有致的梯田和苍翠的竹海间,几头耕牛悠闲食草。
据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李溪村陈姓族人在此开山垦田,筑堰开渠,逐渐形成敬牛的习俗,村民们会为耕牛过节。李溪村党支部书记陈华焱告诉记者,自2017年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村里都会举办耕牛节,再现戴云山区原生态的农耕文明与文化传统。
近年来,立足于当地农耕特色,李溪村正全力打造农耕文化村落,目前已建成农耕文化馆,展示着村民捐赠的犁、风鼓、土砻等各种具有农耕文化气息的用具。下一步李溪村将依托百亩梯田千亩竹海的自然生态,打造集观光、写生、采摘、体验为一体的最美梯田,建设梯田露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