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书房最初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上小学前。那时,父亲还在福州工作,每次回泉州,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父亲一天里有大量的时间是坐在书桌前度过的。那时我们的房间很小,父亲的书桌和书桌旁的书柜,就是属于他的小小的“书房”。
我上小学后,我们从古厝搬到公寓楼,我有了独立的房间,父亲有了独立的书房。父亲除了工作,业余时间依旧还是在书房里读书、练字,研究他喜欢的无线电。小书房里的木书架上,有各种类型的书,但当时深深吸引我的,是一排泛黄的线装书。线装书里有几本中国古代传奇女性的画册是我最喜欢的,每次小心翼翼地翻开,看着画册里古典仕女或侠女的装扮,我的脑海中就翻腾起她们的故事……书房很小,书房里的书很多,书里的世界很大,很远。
那时,父亲常对我说起鲁迅的文章、鲁迅的诗,大多我是不理解的,但却深记得鲁迅诗里有这么一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父亲说,我们这个小书房,就像鲁迅的“小楼”。那时,如果是晴朗的天气,午后的阳光会在小半边玻璃窗上明晃晃地亮着,窗外伍堡桥下的河水悠悠向远,奔赴江海。我坐在小书房里翻阅父亲珍藏的线装书,古旧的故事与气息,亘古持守的阳光与河流,仿佛将时间凝固再推向遥远的古代,当你从故事里回过神来,时间又从未来扑面而至。我想,这个小书房就是带着我游走时间之河的“空中楼阁”,我栖居于书中,在书房里,游走四季。
从那时起,无论是和父亲共用的书房,还是我卧室里一张书桌、一架书柜,或者是后来我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书房,只要有书有笔,有桌椅,就能营造起“书房”的气息与氛围。书房,只是一个空间,可大可小,可繁可简,书房里的书,古今中外的神话、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文学之外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灿若银河,浩如烟海,似无穷尽。所以阅读是一件最奇妙的事,你在阅读时,身心都得到最安宁的栖息,遗世独立;却又仿佛跟随着书籍漂浪于大海甚至宇宙,而书房,就是承载着栖息与漂浪的那一叶扁舟吧!
有一部电影《编舟记》,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文字里编撰字典的读书人。我喜欢那部电影里每一个以书为墙、坐拥书城的画面。矗立成墙的书籍,一盒盒整理标贴好的词语、注释、例句、误用词例,再归类、梳理……编撰字典的过程,清净、枯涩,又极致繁华、丰盈,犹如面对一片汪洋大海——字词海洋里更加庞大、伟岸的生命的气息与辽阔的人生与社会的远境。
这种枯涩与丰盈的对立相融,就像日复一日与书为伴、随书漂浪的生活吧!
当我拥有独立书房时,按照自己的设想做了半壁书墙,原本我还想将客厅的两面背景墙都做成整面的书壁,父亲并不赞成,他说读书是读书,生活要有生活的气息和留白,不能都填满了。只是日久年深的习惯,已经使我的工作、阅读、生活相融在一起。我也曾经以为读书是阳春白雪,生活更多的是柴米油盐,但随着年龄渐长,读的书越多,我发现身居书房中的你,沉浸书中的你,其实领略到的是比现实生活更丰富庞杂的世情,更光怪陆离的红尘镜像。在世事人情之间洞明练达,在世故之外拥有守望静观的理性、睿智,为的不就是知人而自知,不就是更好地去生活成长吗?
我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在书房里阅读、备课、做笔记,是我感到最舒服充实的时光。阅读是一种时空的穿越与走进,在文字里走进、穿越不同的人境与物境。合上书页时,你仿佛已染了哪个朝代初春的雨露,仿佛刚从哪个戏坊听了粉黛的传奇清唱,你仿佛还在山阴道上行,远处犹有刚上了金粉的月光,传来预言的荒腔走板……深入阅读后,身心是时光旅行后的身心,又俱是新鲜翠绿的身心。阅读,使我们得以脱离“时间”与“空间”的桎梏,让我们在所栖居的书房里,游目骋怀,悠然自在。
分享人:潘晓峰
(“80后”小学教师)
书房档案
书房地址:丰泽区富贵人家小区
书房面积:12平方米
藏书数量:五六千册。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教育教学类书籍。
推荐书目:王水照《苏轼传》、王国维《人间词话》、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
阅读时间:每天至少4个小时。
阅读方法:精选细读,反复读,摘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