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的朝阳门内大街推出了自营咖啡店“朝花夕拾”。
这家咖啡店全名是“朝花夕拾·文创咖啡供销社”。在当下文创产品开发营销热潮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借助独有的图书资源尤其是出版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学资源,进行文学IP开发,融创意、文学与作家为一炉,推出“文学+咖啡”形式的咖啡店,令人耳目一新,很多读者赞道“以咖啡为载体,把文学融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太有文化范了。
在这里,美式咖啡被命名为“老人与海”,美式咖啡极简的配方与海明威朴实直白的语言风格不谋而合;还有定名“威尼斯商人”的海盐拿铁,名为“神曲目录”的espresso(一种特浓咖啡)……来此光顾的顾客点单的瞬间也收获了与中外文豪和经典名著的共鸣,成为文学爱好者们叩问文学世界的契机。
这家“朝花夕拾·文创咖啡供销社”文创产品的推出,尤其是“文学+咖啡”这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使人们联想起文学与咖啡、作家与咖啡的渊源关系。
“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是一句被文学爱好者或文艺小资们津津乐道的名言。有人说这句话的版权属于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有论者认为这句话最初很有可能来源于有关奥地利犹太籍作家彼得·阿尔滕贝格的相关评价,“他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句名言究竟归属谁,现在似乎还很难找到更多的定论。不过这句话,确是咖啡与文学、咖啡与作家有着很深联系的最好说明。这种联系既是文化的,也是精神的;是生命的,更是灵魂的。
比如,世界文豪巴尔扎克。我们翻看茨威格写的《巴尔扎克传》,在第八章《黑咖啡》中,茨威格以“鸦片”“毒药”“杀人的精灵”来形容巴尔扎克对咖啡的依赖,巴尔扎克一生嗜咖啡如命,尤其当他处于写作状态时……
此外,世界上还有很多作家,有着与咖啡的不解之缘。比如歌德、安徒生、波德莱尔、拜伦、易卜生等文豪,都曾到访过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位于罗马古希腊的咖啡馆;波伏瓦、萨特等文学巨匠青睐巴黎花神咖啡馆;圣彼得堡文学咖啡馆因普希金而闻名于世;鲁迅、丁玲、夏衍、田汉等作家常去上海公啡咖啡馆等等。这些与文学结缘的咖啡馆,留下了这些作家的生命印记,也是他们文学活动的场所,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推出咖啡店,就是想换个赛道,换种方式呈现文学作品,来增强文学和大众的联系”,这是人文社推出文学咖啡店的文化动机。把文学因素与文创产品形式进行创意组合,无疑是一种文学艺术的传播,读者通过购买这类“文创”产品,实际上也是扩大了文学艺术作品的读者范围。
“文创产品”,从来不否定创意,不否定通过各种作品和形式,为当代人提供文化心理慰藉和文艺想象。像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的文学类出版社,开发这种“文学+咖啡”文学类“文创产品”,使我们发生了文艺的审美兴味,激起了我们探寻阅读文学艺术原作的愿望,这种创意文化形式,是充分发掘文学艺术IP价值,推广文学作品乃至世界名家经典阅读的一种积极的探索。而通过这样的文学咖啡店,让文学与咖啡发生反应,让文学走出了纸本与电子屏幕,真正实现了走向现实,走进生活,让读者“寻找到了阅读之外的文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