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国家发行的众多邮票中,有12枚含有泉州元素。其中,部分是我国与其他友好国家一起发行的邮票,泉州元素作为题材入选;有些是泉州元素单独作为邮票题材发行;有些是泉州元素与国内其他地方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发布。
除邮票外,邮资图与邮资符志同属邮资凭证,承担着与邮票相同的通信与传播作用,也是传播地方文化和城市品牌的一扇窗口。历史上,安溪茶叶、安溪清水岩、惠安崇武古城、开元寺东西塔、郑成功像、安平桥、德化瓷器等泉州元素都曾登上过邮资图。 □本报记者 谢伟端 实习生 张楚涵/文 受访者/供图
我国与其他国家联合发行的邮票
《木偶与面具》 中巴联合发行的邮票选中泉州提线木偶
1974年8月15日,巴西与我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多年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友谊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2000年,根据中巴两国邮政主管部门签署的协议,决定联合发行以展现传统戏剧文化为内容的邮票,使两国邮政加深了了解,增进友谊,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在选题上,选择了中国泉州历史悠久的木偶戏和巴西人民欢庆节日时佩戴的面具,两者都是两国人民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泉州提线木偶已有800余年历史,素有“木偶之城”的美称。旧时,闽南人逢吉庆盛事,常邀请木偶戏来演出庆贺,故提线木偶戏又称为“嘉礼戏”,属“活化石”级的艺术。提线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系有16条提线,最多的有30多条,由艺人在幕后操纵表演,使没有生命的木偶摄入思想感情,从而演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精彩动人的故事。正是“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
此套邮票中,中方图案选用了泉州提线木偶《火焰山》等剧目中孙悟空的典型形象。泉州的提线木偶表现《西游记》相关章回的历史已久,近50年来,以孙悟空为主角的《火焰山》等剧目多次在亚洲各国演出并受到好评。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珍品。画面突出展现了提线木偶的面部,无论是孙悟空的面部较平直的轮廓,还是其唇部的半圆形构件,都给人以木质偶像的暗示,而其身后背景,灰黄的“幕布”内晃动着表演各类剧目的“人影”;根根线条,牵动着它们的头部、躯干与四肢,有着极强的民族色彩和传统精神,既揭示出了木偶艺术的基本特征,又使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泉州木偶戏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精粹之一,与巴西面具分别体现了各自民族杰出的智慧与匠心,乃是誉满中外的传统工艺珍品。在千禧年登上邮票,为泉州的邮票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代帆船》 中葡联合发行的邮票选中泉州出土的宋代帆船
《古代帆船》是中国国家邮政局和葡萄牙邮政部门为了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于2001年11月8日联合发行的特种邮票。邮票全套2枚,分别描绘了中国的宋代帆船、葡萄牙的三桅三角帆帆船。
这套邮票的2枚图案,设计者采用横2枚连印,统一在图案下方依次绘有一道蓝色带和一道土黄色带,蓝色带代表辽阔的海洋,土黄色带代表宽广的陆地,创造出了一种山连着山,海连着海的意境,象征中葡两国之间友好的关系,画面简洁,主题鲜明。
《葡萄牙古代帆船》邮票上,一艘葡萄牙古代三桅三角帆船在蔚蓝色的大海上航行,背景是辽阔的黄土地和一座耸立的古城堡,表达了葡萄牙是海洋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的主题。相对应的,《中国古代帆船》上,一艘中国古船在蔚蓝色的大海上鼓帆而行,其线条优美,两头高翘,底部削尖,船体扁平阔,取材于泉州宋代古船;背景是辽阔的黄土地和耸立的古塔——泉州六胜塔。六胜塔是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坐落在泉州湾出海口的制高点,视野开阔,可以清晰地俯瞰泉州湾和深沪湾,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重要作用,见证着我国悠久的海洋文明。
中国古代帆船系1974年8月在泉州湾后诸港发掘出土的13世纪宋代海船。这是一艘尖底型多桅船,从现存船体造型和结构看,似为新建制造的中型远洋海船,是宋以后沿江、沿海四大船型之一的“福船”前身。其船型设计和制造综合了多种工艺和性能的要求,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其先进的造船技术与海洋贸易的航行需要相适应。随船出土还有数千斤香料木及胡椒、贵重药物,唐宋的铜铁钱、木签,宋代陶瓷器等。这些文物对研究泉州的海上交通及古代经济贸易有很高的价值。古船现陈列于泉州开元寺内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此套邮票展现了两国作为历史上的海洋贸易大国与海洋结下的不解之缘,也表现了中华民族从土地走向海洋,自泉州港扬帆起航的历史主题。
与葡萄牙联合发行的《古代帆船》邮票并非泉州古船唯一一次登上邮票,在去年的6月12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丝绸之路文物(二)》特种邮票一套4枚,泉州宋代古船作为边饰登上邮票,邮票画面中以剪影的形式表现了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的复原后的泉州湾宋代古船,配合以丝绸之路文物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和海浪纹饰,点缀于邮票之上。区别于《丝绸之路文物(一)》中出土于丝绸之路起点西安的以金银器为主的文物,点明第二套邮票中的文物系出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帆船剪影同时还对于邮票中的文物起着标识作用,若邮票上的文物产自我国,则古船位于东亚一侧;反之则位于中亚一侧。帆船和航线采用无色变红色荧光工艺,在紫光灯照射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航行的红色帆船熠熠生辉。该工艺设计意在凸显丝绸之路上文化与艺术的交融,象征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源远流长。
泉州湾宋代古船此次登上邮票,重现了它们当年扬帆远航的风采,在细节上也寓意着这些文物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通的。这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又一见证,展现了泉州作为我国历史上海洋贸易的重要港口不容忽视的重要历史作用。
泉州地方题材独立发行的邮票
《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 泉州首次以地方题材独立发行邮票
“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发行于2012年10月20日,是泉州首次以地方题材独立发行邮票。该邮票一套4枚,内容选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图案分别为:白釉夔龙纹双耳三足鼎、白釉象耳弦纹尊、白釉观音坐像、白釉达摩立像,面值均为1.20元,设计者为著名邮票设计家谷玉宝。
泉州德化县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更是“世界白瓷之母”,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其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宋元时期,德化窑瓷器就漂洋过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大量销往东南亚、中东地区。德化窑是10—14世纪泉州地区最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德化窑陶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为中国手工业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2021年,德化窑址作为泉州22个遗产点之一,书写着“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独特历史记忆。
千年薪火相传的德化瓷塑艺术在新时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近年来,福建德化陶瓷业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福建德化也相继获得“中国瓷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的称号,德化瓷塑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有深厚历史积淀和高超技艺的德化瓷塑,很早就是世界各地的邮票题材。1951年,国家邮电部就曾将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代德化瓷塑达摩作为特种邮票题材;1954年4月28日,葡萄牙政府在澳门发行了德化瓷塑圣母玛利亚“送子观音”一套三枚;1991年1月18日,台湾地区邮政部门发行“故宫名壶”套票,其中第二枚为明代德化窑瓷器;2008年摩洛哥为纪念中摩建交50周年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丝绸镶嵌德化瓷塑邮票;2010年德国发行“德国陶瓷业300年”纪念邮票中,就有德化“中国白”瓷塑的题材。
德化窑邮票的申报历时漫长,可以追溯到1995年3月,德化瓷塑邮票开始提出正式申报,2001年,福建省把德化瓷塑的选题列入“十五规划”。此后,德化县人民政府成立邮票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期间历经17年,终于申报成功。德化窑邮票成功发行后,有了“国家名片”这一“证书”,德化窑瓷器的知名度提高,促进了陶瓷价格的提高。
德化瓷塑出现在邮票上,无疑成为人们了解瓷艺和历史的窗口。
《清源山》 泉州世遗名片上的重要一页
经国家邮政局批准,《清源山》特种邮票于2015年7月18日正式发行。这是泉州继《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邮票后第二次以地方题材独立发行邮票。
《清源山》特种邮票共一套三枚,面值为0.80元一枚,1.20元两枚,分别是《清源山·天湖》《清源山·老君岩》《清源山·祈风石刻》,设计者是我国工笔画协会副秘书长、著名画家郭华卫先生。老君岩与祈风石刻都名列于泉州22个遗产点之中,祈风石刻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这一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老君岩则体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
该套邮票融入泉州多元的宗教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及璀璨的海丝文化,展现了泉州“东亚文化之都”的魅力形象和“海上丝路”起点城市的历史渊源,更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历史印证。
《清源山》邮票自2012年开始启动申报,历时三载,几经艰辛,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该邮票最初是以“老君岩”为选题推荐,后为丰富邮票内容、讲好海丝故事,改为以泉州母亲山“清源山”为名进行申报。2014年12月经国家邮政局批准纳入2015年度邮票发行计划,时逢泉州市获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称号。2015年泉州市承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清源山》特种邮票的适机发行助力宣传泉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内涵,提升泉州城市形象,是泉州世遗名片上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