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文化的表现载体有很多种,其中就有陶瓷。近日,记者来到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看到,在随处可见的陶瓷作品中,无论是艺术瓷塑,还是日用陶瓷、西洋工艺品,不时可见狮文化的身影。狮文化在一代代德化陶瓷匠人的创作中传承发展,与陶瓷文化深度融合,变幻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陈列展柜的艺术品,也有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日用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学特质和人文内涵。
□本报记者 许文龙 陈小阳 通讯员 李宏图 文/图
狮子是明清德化窑
常用题材
佛像瓷塑是德化瓷塑中的典型代表,因而在一些佛像瓷塑中常常可见狮子的身影。在创作这些佛像瓷塑中,陶瓷匠人们对狮子的创作同样是精益求精。
在德化县立琦瓷艺研究所展柜上,记者看到多款坐骑为狮子的菩萨瓷塑作品,狮子坐骑多是卧伏状,做工精巧、神态各异。该研究所艺术总监兰全盛介绍,在瓷塑中常见“狮子吼”的表现形式。
而狮子造型与日用陶瓷相结合的作品更是多种多样。
在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的展柜上,就摆放着不同年代多种造型的瓷狮子。比如,一对明代郭真荫墓出土的酱釉对狮香插颇有特色,其模印成型,狮子后腿前屈,前腿蹲立,下有四方座,内空,狮子双目圆睁,显示出威武霸气之势,座面狮尾一侧竖立长圆管以插香。另一对明代白釉对狮则是施德化特色的象牙白釉,狮子蹲坐于四方座上,分别以一前腿踏于球上,同样双目圆睁,口衔绶带,颈部各套一项圈,形象生动。
除了香插以外,陶瓷狮钮印章同样是狮文化、陶瓷文化以及印章文化的完美融合。一枚明代的白釉狮钮印章通体白釉,釉面光润,印面刻字露胎,顶面饰狮钮,塑一雄狮昂头挺胸,坐于方形柱上,前腿直立后腿跪屈,狮尾绕于前侧,一头小狮仔倚靠于下,造型美观别致,为明代白瓷精品。德化窑古瓷收藏家、手工艺从业者洪健鹏收藏了一枚小小的明代陶瓷狮钮印章,印章上方的神兽蹲坐于四方座上,作张嘴怒吼状,露出尖牙利齿,凶猛霸气扑面而来。
据介绍,狮子形象是明清德化窑常用的题材,一些香插、印章、香薰、香炉常与狮子造型相结合。比如陶瓷制的狮头炉,又称狮耳炉。炉造型仿商周青铜器簋的式样,短束颈,溜肩,鼓腹,胫部外撇,圈足。颈肩部对称贴塑装饰铺首式狮首耳一对。狮首造型逼真、立体感强,圆目阔鼻,两耳后扬,鬃毛卷曲围成一圈,威风凛凛,怒不可遏。据史料记载,狮耳炉为宣德年间御赐兵部尚书及大都督等军职要员之器。以其意蕴,狮为百兽之首,取其威仪以率六军之统。
如今,现代的陶瓷手工艺从业者同样喜欢在一些日用作品中融入狮文化。在洪健鹏的工作室,四个造型别致的白瓷盐罐引人注目。罐体呈四方形,上方则是极具闽台特色的“风狮爷”形象,怀抱一个圆状“福”,罐身装饰有海浪及清代闽省盐场分布图。洪健鹏介绍,风狮爷所抱“福”字采用特种纸烫金工艺,有纳福、保平安的寓意,整套作品将福文化、狮文化与德化白瓷进行融合,以更加现代新颖的视觉方式呈现出来。
瓷狮摆件寓意吉祥
纯粹狮子造型的陶瓷艺术品摆件同样广受欢迎。在德化泰峰瓷坊,记者就看到多款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狮子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许瑞峰创作的《双狮献瑞》。整件作品巧妙运用德化传统瓷塑技法与许氏瓷塑世代“飘带”制作技法相结合,使作品呈现出一派“喜气、吉祥”之气韵。
“这件作品中狮子的配饰、铃铛、飘带、鬓毛等细节,能很好地表现德化陶瓷的特色传统技法。其难点在于玉如意上面的两头狮子、绣球以及飘带,一些地方在烧制过程中很容易变形或者坍塌。”许瑞峰介绍,作品中的铜钱状的绣球寓意财源滚滚,悬空的飘带透露出喜庆。创作过程中他不断挖掘狮文化内涵,同时借鉴了石雕、木雕、铜雕技法。
“狮文化是一种吉祥文化,大家喜闻乐见。”许瑞峰说,除了《双狮献瑞》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狮文化艺术品。其中既有不同造型的对狮摆件,有的威猛霸气,有的憨态可掬;也将狮子与瓷瓶相结合,创作出《三狮戏球》的喜庆题材作品。
按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讲究“左雄右雌”,而且狮子所踩之物也代表不同的意义,狮子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蹄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当为雌狮。狮子和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事事平安”。狮子滚绣球表示财源不断、子嗣昌盛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泰峰瓷坊展柜上,记者还看到了许瑞峰的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创作的狮文化陶瓷作品,其中有端坐于青狮上的普贤菩萨,也有萌趣可爱的对狮。作品中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和个人风格,是狮文化不断传承的重要见证。
记者在德化还见到了多种不同造型的瓷质对狮摆件,其中既有清末民国时期,也有上世纪80年代,有的做工精美,有的则较为粗糙。洪健鹏介绍,百姓怀美好愿望,认为狮子能驱邪镇宅,因此常用来装饰宅门家具,体现出人们祈求平安、显示尊贵的世俗心理。很多地方,人们喜欢用石狮来守门,而德化以瓷闻名,创作的瓷狮摆件因体型小巧,摆放之处也更加灵活,能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造型的瓷狮摆件,成为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狮子文化风景线。
狮纹瓷器内涵丰富
在狮文化陶瓷作品中,还有一种独特的表现载体——狮纹瓷器。狮纹瓷器以绘画为主要装饰形式,利用富有象征、寓意的狮纹图案、造型或符号,表达人们追求幸福喜庆、多子多孙、长寿平安、功名利禄、驱邪消灾生活观念和精神追求或是体现文人的高洁情怀。狮纹在碗、杯、盏、瓶、罐、洗、枕、盒、香炉、动物、人物塑像等瓷器上比较常见,成为陶瓷纹饰的主体内容。
洪健鹏就收藏着这样一件清中期的双狮戏球狮纹青花瓷盘。瓷盘中可见狮子纹构图上有双狮戏球,狮纹绘画精细,眼睛非常传神,鬃毛分毫毕现,身形各异、神形兼备。画师通过对青花料发色控制,将狮子体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浓淡过度又很柔和,没有仓促生硬的感觉。洪健鹏介绍,在古代,人们喜欢把有吉祥寓意的谐音字和动物联系起来,比如“蝠”与“福”的谐音,而狮子的“狮”恰好和“师”谐音。古代有太师少师的官制,都是位极人臣的高官。所以当狮子从西域传入中国后,很快被艺人工匠应用到各种地方,无论在日常民俗,还是在文人雅事中都非常常见。
作为陶瓷器物的装饰狮纹在唐朝便非常盛行,到明清两代时,制瓷匠人们对狮纹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构图有单狮、双狮、太狮少狮、狮子穿花,以及最常见的狮球纹等。如将一对狮子和如意配合在一起寓意“事事(狮狮)如意”,将一只大狮配一只小狮寓意“太师少师(太狮少狮)”,五头狮子在一起寓意“五子登科”等。明代狮子滚绣球的图案上很多是钱币的纹样,反映了人民渴望富裕的世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