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一部大片为科学和影视的相向而行开了个好头。
不到一周时间,由张吃鱼执导,沈腾、马丽主演的科幻喜剧片《独行月球》已拿下13亿元票房。毫无疑问,这是近期讨论度最高的影片。
普通观众需要喜剧,电影工业需要科幻,但这两大片种恰恰最难拍,《独行月球》同时征服二者还让它们融洽无间。“科幻+喜剧”的混搭令观众耳目一新,也开创了国产片的创作新模式。 □羊晚 齐鲁
用科幻的碗盛喜剧的饭
因为小行星即将撞地球,人类在月球启动了“月盾计划”。结果因为一次意外的提前撤退,维修工独孤月成了“月球最后的人类”。因为孤独和绝望而破罐子破摔的独孤月,万万没想到自己在月球的一举一动都在向地球24小时不停歇地直播,而直播的“始作俑者”正是他暗恋多年的月球基地指挥官马蓝星……
这样的剧情,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都不免觉得“扯”。影迷“抽屉”的评论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本以为这片子顶多带点山寨科幻元素,但终究还是熟悉的开心麻花喜剧,万万没想到它竟然真的是部科幻片。”事实上,《独行月球》大部分的剧情发生在月球和太空,全片有95%的镜头涉及特效。影片上映后,不少观众惊叹于其科幻含量之高,如豆瓣影迷“壹安”评论道:“沈腾这次炸的是国产科幻封了3年的大门。”
张吃鱼说:“喜剧,让观众笑是它的难点。科幻,怎么去建立世界观,是它的难点。但我觉得拍一部片最难的,依然是对每场戏本身的把握。只要戏到位了,别的我觉得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科幻电影首现“科学顾问”
航天从业者李铎是《独行月球》影片的科学顾问之一。这是国产科幻电影第一次明确出现“科学顾问”。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姝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架桥修路”,让影视界和科学界之间可以沟通、对话、合作。“到了《独行月球》,我们可以说,这条路终于通车了。”王姝说。
用影视化手段展现科研,在某种意义上,这部科幻喜剧片在国内科影融合事业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它是科影融合团队所期待的那个“样板间”。
科影融合专委会参与的影视项目不止《独行月球》。
《流浪地球2》《球状闪电》等科幻迷耳熟能详的头部影视项目以及航天题材的原创科幻作品《群星闪耀时》也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