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多汗一直困扰着不少人的生活,尤其是炎热的夏季,多汗症会更严重。多汗的原因是什么?有怎样的危害?如何治疗多汗症?一起听听中医怎么说。
□本报记者 曾广太/文 CFP/图
多重因素导致多汗症
多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中华民间中医协会理事王智明认为,诱发多汗的原因主要有:
1.肺气不足,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2.营卫不和,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血不足,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血证之后,血虚失养,均可导致心血不足。因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
4.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
5.邪热郁蒸,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危害不可忽视
中医内科医师洪天助认为,多汗症会造成患者心理以及生理的伤害,使患者很痛苦。因此,多汗症危害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诱发某些神经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受多汗症状困扰,容易缺乏自信,产生焦虑、挫折感等消极情绪,也会导致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等疾病。
导致脚部病的发生。足部出汗常使袜子、鞋垫湿透,自觉行走时脚底会打滑,甚至出现过多的汗液浸渍皮肤,使皮肤发白,脚趾间糜烂,常导致真菌、细菌滋生,引起脚臭、脚癣等。
诱发皮肤炎症。腋窝部多汗时,可见汗水从腋窝往下滴淌,衣服常会被汗水浸湿;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当有细菌侵入感染,腋下不仅会发出难闻的气味,还可并发皮肤炎症等。
危害时间长。多汗症发病年龄多为自幼开始,至青少年期加重并伴随终身,其中最困扰患者的是手掌、腋下、脚掌的多汗。有些年轻人情绪较不易控制,易紧张、不安、害羞、害怕等,使出汗更为厉害。心情愈焦急,出汗就愈多,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样有可能造成患者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社交场合缺乏信心,甚至自卑。病情严重时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不敢参与正常社交等。
对症下药治疗
多汗症这种病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从中医的角度看,需要系统、辩证分析,对症下药。王智明介绍,多汗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应根据不同的诱发因素而有所区别:
1.热盛引起的多汗,比如心肝火旺,以降火为主;若伴有口干、头汗、大便干燥等,使用清热泻火药为主。
2.气虚引起的多汗,多是因为气虚不能固表而导致汗出,多以补气为主,常用的补气药有太子参、党参、山药、黄芪。
3.阴虚内热导致的多汗,可滋阴降火止汗,最常用的药物为知柏地黄丸。如果是女性更年期引起的多汗,则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王智明还建议,得了多汗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在得了多汗症之后,一定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很容易导致毛囊扩张,身体就会出现明显的出汗反应,这样会加重多汗症的症状。
2.发作期间少做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使身体出汗症状加剧,而且这个时候剧烈运动,也很容易造成脱水,对身体危害是比较大的。
3.避免情绪过度激动。这种病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情绪比较稳定的患者,病程时间都很短,通过配合治疗可以有效治愈;情绪不是很稳定的患者,多汗症就容易复发,而且病程时间较长,就算配合治疗也难以根治。
饮食调理有讲究
洪天助认为,多汗症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需要在饮食上下功夫。以下饮食对缓解多汗症有帮助:
一是扁豆花炖鸡蛋。准备扁豆花、鸡蛋、调味料,将扁豆花、鸡蛋、麻油、食盐、糖各适量同入碗内调匀,隔水炖熟食之。
二是肉末扁豆山药煮鲫鱼。准备活鲫鱼、鲜扁豆、山药、猪肉、生姜、葱等,鲫鱼去内脏后洗净备用,将新鲜扁豆、山药、猪肉、生姜、葱放一起剁碎,拌匀后纳入鱼腹,然后将鲫鱼红烧后食用。
三是蘑菇山药烧豆腐。准备鲜蘑菇、鲜山药、豆腐,然后取鲜蘑菇洗净切成片,鲜山药去皮切成片,再用食油炒山药、蘑菇片,然后加水适量,放少量食盐,后将豆腐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烧熟就可以食用了。
四是银耳山药煨枣汤。准备银耳、红枣、鲜山药,再将银耳、红枣同入清水中浸泡一个小时,加入鲜山药煮熟,再加糖食用。
五是枣仁粥。准备粳米、炒酸枣仁,将炒酸枣仁捣碎水煎成浓汁备用,然后用粳米煮粥,半熟时,加入酸枣仁汁同煮,熟后服用。
六是山药百合饮。准备山药、百合、浮小麦、红枣,加水共煎,过滤取汁,加白糖,分次饮用。
■本期医学指导
洪天助 中医内科医师,坚持以纯中医药方法行医诊病20余年,秉承古中医学“天人合一”理念,强调“养生重于治疗”,擅长纯中医药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王智明 中华民间中医协会理事、毓秀堂中医养生馆负责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事业30多年,擅长针灸、艾灸、整脊、点穴,专业调理患者身体的各种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