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良渚、古城定都、水利系统、刻符及原始文字、良渚玉器、良渚信仰……在泉州科技馆一楼展厅,墙上挂着图文并茂的有关良渚历史知识的宣传板,凝视这些宣传板,仿佛瞬间穿越时空的隧道,亲临其境地感受远古良渚的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大约在5300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以稻作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为辅。发达的农业为良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良渚文化时期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陶业、漆木业、玉石业等手工业门类,特别是玉器的加工制作,说明制玉工匠已具备相当高超的专业技术,体现当时社会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渚古城的系统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尽显良渚先民杰出的规划理念。建造这样一座都城,需要高度集权、精心规划、统筹组织、长期营建才能完成,这是良渚社会进入成熟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良渚玉器占有独特和突出的历史地位。良渚先民设计出了以琮、璧、钺为中心,用以区别阶层、标识身份、反映等级的玉礼器系统。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泉州市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良田沃野、古国都邑、水陆城门、宫殿王陵……浙江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系统性呈现了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形态。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之名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它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的文明成就,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精美玉器展现先民智慧
玉琮、玉璧、玉钺、刻符陶罐……展厅中展览的良渚文物,无不令人敬重原始先民的智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玉璧,作为中国玉文化中重要器型之一,出现早,沿用时间也很长,有着不可忽略的研究价值。良渚玉璧在形制上,除了大小和对钻孔的正偏上存在区别之外,细微处还有两点:一为边沿内凹或直平,二为中孔璧面上凸脊线的有无。
玉钺是由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石斧发展演变而来,造型呈“风”字形,顶部有一半圆形钻孔,上部有一圆形钻孔,便于用绳索对玉钺进行捆扎固定。整件器物通体磨光,制作十分精致,其刃部光滑,无使用痕迹,故非实用器,而是墓主人生前拥有军事统帅权力的象征。
刻符陶罐,夹细砂灰胎,外施黑衣,敞口,束颈,弧肩,腹部从上至下弧内收,圈足外撇,肩部竖刻一道带状纹饰。烧成后在肩部竖向呈带状刻有22道直线,是良渚文化有刻画符号的重要器物之一,对于中国文字起源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的文物就是玉琮了。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极为奇特,在外方内圆的柱状造型和精美绝伦的纹饰后面,蕴涵着极为丰富和神秘的文化内容,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和寓意,但是仅仅都停留在猜测的层面,还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依据,也反映出原始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造型能力。协办方璞泉教育相关负责人施志超说,良渚文化中,以琮、璧、钺为代表的玉器,其品质、数量、体量、种类以及雕琢工艺都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水平的一个高峰。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展览期间,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还现场学习修复陶器,在动手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在泉州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良渚古城STEM科学探索展”在泉州举办,实证五千多年文明史,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底蕴深厚、生生不息,传承“中国气派”。
□本报记者 曾广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