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张坂,以及惠安的崇武、净峰、山霞一带,无论是小镇大街,还是农贸市场、超市,随处可见奇特的惠安女服饰:头披素色的花头巾可御风沙,再戴上金黄色的斗笠可顶炎日;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可便于劳作,如挑石、补网;下着宽大黑裤可便于涉海,打湿易干。惠安女服饰彰显女性含蓄恬静之美,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罗敷”,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蜀烟飞重锦,峡雨溅轻容”,惠安女服饰是汉民族服饰中独特的、极具个性色彩和视觉冲击的服饰。于是,人们风趣地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现在,老裁缝师做一套惠安女服饰不仅需要花上一两天时间,而且手工缝纫的功夫也要“过得硬”,慢工出细活嘛。瞧那一针一线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凝聚对美的向往和文化的传承;看那一双手巧妙地把惠安女的风采和神韵都缝入一件服饰里,其雅韵之美,令人看了赞叹不已。惠安女服饰就这样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有这样一位裁缝师姓詹,几十年来,他在一针一线中不仅练就了手工缝纫的功夫,而且对惠安女服饰寄予一片深情厚谊。18岁时,他拜了名师,学成后先后在山霞、崇武等地开店制作惠安女服饰。从学习裁剪和设计,到盘扣、缝制……学着学着,一个不懂缝纫的小伙子慢慢熬成“老师傅”了,一头青丝也变白发了。就这样,一个惠女服饰,他做了半个多世纪。走进服饰展示店,我看到,从清末至今所流行的惠安女服饰,就像一个人生陪伴他。那彩色的头巾、精致的绣品、漂亮的饰物,真是琳琅满目,令人大饱眼福啊!
有人说,服装是一种记忆,惠安女服饰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也是穿在身上的艺术。古往今来,无论是兴盛还是衰落,“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詹裁缝一脸坚定,他说,我会一直这样做下去,把惠女文化及服饰传承下去。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最初的惠安女服饰以传统汉服的“上衣下裳”为特点,以其袖子和领子的“天圆地方”为寓意;学习效仿黎族、京族人戴上斗笠;至宋代,惠安女服饰以其短上衣、腰饰、装饰独特,又别具一格。惠安女都很喜爱穿青色,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而惹人喜欢。然而,至明末清初以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以壮族、布依族、彝族、瑶族的绣花翘头鞋、帽子、挎包、手镯、手环的配饰品融入服饰,将惠安女风情演绎得更加曼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佳人的丰满姿容,特别地引人注目。
走在千年古镇的老街上,款款而行的惠安女,把自己活成一道最美的服饰风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女为悦己者容,古典雅韵的惠安女服饰都能穿出不亚于超模的气场。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说过:“每个民族的服饰,都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而不断产生变化。”随着闽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文学艺术家们将摄影、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电视、音乐创作聚焦惠安女服饰。舒婷的《惠安女子》说:“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降落在海面上。”诗为心之声,让惠安女和惠安女服饰走出八闽,蜚声海内外。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惠女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啊,惠安女服饰虽然看似一件民族民俗的服饰衣服,但却装进千家万户的衣柜,走出十里八乡,唤醒了惠安女的千年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