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服务让我们扎根下来!”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院副院长闫文飞感受到对人才的求贤若渴,他和同事从往返北京总院和泉州“月月飞”,到把家人带来定居“年年住”,研究院人员也从筹建时的3人增加到如今的60多人,大部分是“新泉州人”。
“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扎根之后,就不想走了。”福建约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晋江三创园安顿后,带领团队潜心科研,成为一名“新晋江人”。是晋江党委政府的关心,给予了团队底气和信心。
23岁的印尼华侨蔡志雄与家人,因为疫情原因回到石狮,却意外开启创业之路。“最初尝试在Lazada、Shopee网站注册跨境店,从国内采购服装运送到东南亚市场,到联动东南亚的石狮侨胞资源,转型成为本土店。”家乡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他“候鸟”变“归人”。
从过客到安家,人们的“择城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考量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7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课题组、小红书、DT财经联合发布了“2022热门宜居城市TOP20”榜单,泉州位列第16,显示泉州有着“托付终生”的强吸引力。
关于对泉州的选择,我们还听到了很多声音,“泉州是一座充满惊喜的城市”“在这里容易找到归属感”“站在泉州能看到中国的历史,也能看到广阔的未来”……只言片语,可以一窥泉州近悦远来、拴心留人魅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之际,泉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的嘱托,以“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为路径,把产业作为第一支撑,把城市作为第一平台,把人作为第一要素,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实现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殷斯麒
产业为第一支撑 把上下游全产业链“搬进来”
如果说一条产业链可以转移,当所有的上下游产业链全部汇集于此,互相扶持、共同协作,就是别人“搬不走”的核心竞争优势。泉州以产业需求为保障,驱动着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012年起,靠“鞋”吃饭的陈埭镇遭遇原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挑战,大批企业搬离。“辅料企业如果再保不住,晋江最早产生千亿产值的实体产业也必将动摇。在这样的危机形势下,晋江国际鞋纺城应运而生。”鞋纺城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宵还介绍,鞋纺城已有国内外847户鞋材商户入驻,去年市场交易额达400亿元,成长为亚太地区最大、品类最全的运动鞋类原辅材料交易市场。“通过产业聚集、提升服务,我们要把全世界最优秀的鞋材原料商户和客户吸引过来,留在这里!”
2015年,石狮青创城集团董事长林志成抓住互联网风口,以独到的眼光构建了他的“电商王国”。“青创城一期吸引了全国各地700多个服装供应商入驻,拥有全国最全的纺织服装供应链。”林志成说,“青创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带动全国20多万电商从业人员到石狮周边创业,辐射晋江龙湖等地电商创业人员也增加十几万人。”今年5月,应市场需求,定位“石狮网红网批品牌市场”的青创城西城区拔地而起,全力打造男士精品品牌,通过产业带区域特色产品的输出和品牌塑造的影响力,树立起电商行业的品牌标杆。
产业离开城市就是无源之水,城市没有产业则是无本之木。鞋纺城和青创城背后,是泉州从乡村工业化起步,到重点镇、中心镇建设,到县域大城关打造,再到环湾向湾一体化发展,全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实做优次中心组团、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坚实步伐。
泉州关于产城融合的探索,面向未来,有着更大的一盘棋。
今年2月8日(正月初八),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动员大会,让产业与城市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作为重要抓手,“项目攻坚2022”和“抓城建提品质”“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等“1+3”专项行动全面铺开,为泉州产业集聚发展和城市提升能级品质汇聚新动能、新优势。
——中心市区开发建设“一体化”。通过创新“规划一张图、供地一个口、资金一个池、建设一盘棋”的一体化体制,环湾区域全面实行统管统筹,坚持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四个优先”。
——由城及乡亮出“八大招”。向东海核心区提质、古城提质、片区更新、老旧小区(片区)改造、“聚城畅通”及综合交通体系提升、生态人文空间提升、村镇建设、县域特色亮点等八个方面全面铺开,前两批项目投资额近9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