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城市绿肺”生态红利
(上接第一版) 今年5月,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区的一片藕田里迎来了一位神秘重磅“嘉宾”——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彩鹮,这也是晋江首次记录到彩鹮。 据了解,彩鹮曾在中国绝迹,直到2009年中国境内才重现它们的踪迹,因其数量稀少、濒临绝迹,也被称为“鸟类大熊猫”。
“彩鹮的出现,刷新了晋江野生动物物种记录!”福建省观鸟协会常务理事、晋江林业工程师许建林介绍,彩鹮对环境、水质的要求很高,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区作为晋江最大的城中央田园综合体,拥有宽阔的河流、稻田、灌木丛等适合鸟类生活的环境,能够满足珍稀鸟类的栖息要求,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变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成效显著,这里逐渐成为晋江“会呼吸”的城市“绿肺”,越来越多的鸟类“新朋友”来这里“打卡”“安家”。除了“常客”白鹭,栗苇鳽、硫磺鹀、黑头鹀雌鸟等珍稀动物也频频飞临九十九溪片区,许多还是第一次在福建及泉州被监测到、被记录,它们也成为晋江一张张美丽生动的“生态名片”。
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九十九溪片区共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13种、其他重点保护鸟类17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令人陶醉。
为了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带来的生态红利,该项目在设计建设中充分融入康体概念,将园区通行道路融合群众休闲步道高标准推进建设,园区4米宽以上的沥青路面等级路达到120公里。今后这里可以打造田园马拉松项目,让田园风光成为广大市民的“减压器”,让每个人都能呼吸上富有乡土气息的清新空气。
探索乡村振兴“样板蓝图”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大步推进,原来以农业为主以绿色为主的发展模式被迅速侵蚀。在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浪潮前,九十九溪周边、晋江的农村何去何从?围绕省里推进宜居环境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的部署,晋江探讨结合基本农田的保护利用,特别邀请国际著名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教授主笔该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最终将该项目规划定位为——“都市浪潮前的城中央田园”。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牵手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的初衷时,王澍表示:“我一直关注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生活和文化应当要怎么保留的问题,晋江提出要在城市里面做农村、农业的文章,这是让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为城市寻找新的自然,为乡村寻找未来的可能性。”王澍用“隐形城市化”的概念进行规划设计,依托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既保留启动区(A区)田洋自然村农村传统风貌、村落肌理,也保存农村传统的民俗和生活,推进村庄建设,有民俗有农耕,最终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村庄传统风貌与田园风光融合发展的“都市浪潮前的城中央田园”。
其中,在启动区(A区),王澍融合村庄与田园风貌,打造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如入桃花源的空间感受;对现状河道进行景观整治,整治内河呼应外部水系,打造内外大小多层次的水系景观、丰富多样的亲水空间;挖掘村落空间场所宜人尺度,梳理丁字形主街,保留田园风光的农村传统风貌,精心设计符合现代使用功能的内部格局;探索新型农村集合居住模式,设置连续双曲面大屋顶强化村庄北部边界,并结合场地水系丰富的特点设计滨水建筑,包括度假酒店、游客服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博物馆、茶舍、农产品体验中心等。
在拓展区(B区),王澍主张围绕“绿色农业、休闲旅游、运动健身、田园保护”为一体的发展模式,结合用地性质,做好春夏秋冬四季文章,划分稻田和果树农耕区、微景观、全民健身、文化创意和研读区域,建设生态文化体验田园之旅;对园区周边村落进行整治改造,立足原民居风貌,加入红砖、白石、燕尾脊等闽南传统元素,促进生态景观与自然山水、传统元素、人文风情相融。
一直负责和王澍教授团队进行对接的晋江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文斌表示,王澍教授对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的规划建设具有高度前瞻性,既是城市化的探索,也是乡村振兴的探索,“这是他的一次可持续发展实验,探索、解答既保护村庄原肌理,又进行适当建设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课题,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样板蓝图。”
据项目建设组介绍,他们在落实王澍大师方案设计理念基础上,重新梳理园区总体概念规划,开展园区整体景观风貌设计,完善园区建筑、交通、景观及配套设施等规划布局,目前总体概念规划已经完成,后续根据业态策划定位动态修改。
打造“九大元素”融合典范
近日,在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启动区(A区),3栋农村集合式住宅完成施工封顶,拆掉外立面脚架,露出特色真容。这些住宅建筑立面的色彩和肌理沿袭闽南农村传统,采用晋江当地红砖、红瓦、条石、抹泥、粉刷、木材等材料作表皮处理,但又使用现代设计和工艺,赋予建筑有节奏的色调变化。
根据王澍的设计,晋江在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中首次建设农村集合式住宅小区,通过修复村落肌理、调节整体尺度、改造立面,形成完整、连续且继承当地建筑特色的村落新风貌。同时在小区外围增设连续双曲屋顶,形成相互呼应、基调一致的村落边界。
据项目建设组介绍,启动区(A区)共有房屋236栋、村民163户,常住人口912人,按照“少量拆除、重点改造、部分新建”的理念,目前已征迁146栋(一期57幢,二期89幢)。根据“成熟一个开工一个”的原则,项目建设组梳理出重要节点建设项目39个,有序推动房屋改造、古民居修缮等工作。目前已完工项目22个,初步形成环湖路标志景观线、2#景亭、廊桥、改造房形象试验段,基本完成三条环景区道路、内部水系一期及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农田种植全覆盖。
“我们在项目启动区围绕‘田、村、河、酒店四位一体’,打造闽南乡村田园风光,将质朴的归园田居生活、丰富的在地文化融入项目的理念当中,探索实践‘三生三产三农’九大元素有效融合,使它们和谐共生实现多方共赢。”项目运营方介绍说,以刚建设完成的“马蹄实验晓学”建筑为例,“马蹄”(即荸荠)是田洋村的特色农作物,他们精心打造“马蹄”IP,将“马蹄实验晓学”定位为集休闲餐饮、展销、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业态,作为时尚艺术的网红打卡点,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让“马蹄实验晓学”成为“一村一品”的范本。
今后,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将在业态引入培养中,突出“农业+文化+旅游+体育”的元素特色,以晋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田园风光示范区”为主体,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农业、智慧农村、智慧田园同步发展,建成集现代农业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文化传承、教育实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打响“世遗之城”文旅品牌
九十九溪是晋江母亲河支流,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生产基地——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及宋元泉州水陆交通体系重要的相关联环境,钟灵毓秀,沿线有古窑址26处,是晋江深厚世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是晋江近年来少有的大手笔生态文旅项目。”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既是乡村振兴的项目,也是涵盖生态治理、文化旅游的全新项目;既是对乡村振兴、城乡建设的大胆探索,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繁荣农村业态、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的全新尝试。
在泉州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由晋江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建设项目指挥部办公室、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世遗胜迹续文脉,九十九溪寄乡愁”征文于7月25日正式启动,向海内外作者发出热情邀约,共同发掘九十九溪文化资源,延续文化脉络及人文情愫,创作一批记得住、传得开的文艺作品,提升项目的文化内涵。据主办方介绍,征稿不到一个月时间,已收到海内外来稿近百件。
“在我看来,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是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也是一种集成创新能力。在这里,绿色基因得到了传承,海上经济得到了拓展的空间。这些年,我屡次参与过这个项目区的踏勘、微景观建设,还多次邀请作家、画家们来采风创作,项目区培育出来的稻花鱼、五谷香令客人们赞不绝口。”福建省作家协会二级调研员、知名作家刘志峰表示,这个项目区蕴藏着晋江智慧,可以讲好晋江故事,向世界展现晋江形象,亮出晋江最美的底色,成为晋江精神的代言,成为晋江文化的新地标。
“赤水九十九溪,黑水九十九溪,绿水九十九溪。”在晋江籍知名作家许谋清印象里,原先九十九溪不是旱灾就是洪灾,没雨地干裂,有雨发大水,是闹腾的九十九溪,赤水横流,蛮横不讲理,而现在令人欣喜的是九十九溪绿波蓝波的传递。
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负责人表示,作为晋江延续世遗文脉、留住田园乡愁的具体体现,该项目在建设中将高度重视文化元素的融合和注入、充分发挥“千年陶瓷发源地”等世遗之城的独特文化优势,让具有闽南特色的村庄传统风貌与田园风光融合发展的“都市浪潮前的城中央田园”,成为晋江新的文旅名片。
“要让农村和城市,享有一样的生活品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这就是晋江追求的“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不久的将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慕名而来的游客,将在这个当代闽南乡村田园风光村落里,畅游“泛舟闲游赏花品茶飞莺”的桃源天地,既享有城市的生活品质,又能“记得住乡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晋江志向更加高远。这个创造经济奇迹的县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中,又将交上一份先行先试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