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8月26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探访磁灶窑
核心
提示
日本出土的磁灶窑酱黑釉器(晋江文保中心 供图)
金交椅山窑址展示馆内展示的磁灶窑生产工艺流程(资料照片)
供奉的清代汉钟离塑像极为罕见
祥瑞的滴水兽已成地方文化一绝
绿釉牛雕塑传神
花鸟诗文茶罐为泉州的茶文化增色添彩
人物油灯造型别致
磁灶窑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晋江文保中心 供图)
狮子酒壶的神态和釉色十分迷人
清中早期的鱼化龙花插釉色熟靓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磁灶窑器物(晋江文保中心 供图)

说起陶瓷,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瓷都德化,想起享誉世界的“中国白”,想起伟大的民间艺术家何朝宗,那是古代泉州对世界的一大奉献。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另一个地名——磁灶,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烧制陶瓷的城镇,自南朝晚期起,1500多年来延续不断烧制陶瓷而得名。 □本报记者 郑运钟/文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缘起:1500年前的那一把火

考古结果显示,磁灶建陶业可追溯至南朝晚期的溪口山窑址,至今1500多年。清乾隆版《晋江县志》记载:“瓷器出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磁灶窑所在的晋江磁灶境内,拥有陶瓷生产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瓷土埋藏丰厚,草木繁茂,可提供烧窑的燃料,梅溪穿境而过,水上交通便捷。而据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粟建安《世界遗产视野下的泉州古窑址考古与研究》一文的考证,泉州“沿海地区的磁灶窑率先繁荣”。该文介绍,南朝时期的泉州,窑业并不发达,只有少量窑址,基本呈散点分布,主要是为了其周边市镇提供日常生活之需的陶瓷用品。

现在来看,早期磁灶窑的工艺较为粗糙,受制瓷原料这一自然资源的限制,烧造陶器和“半陶半瓷”的瓷器,出土的文物以青瓷为主。略显粗糙的陶瓷器,也反映出早期南渡的汉人在此间的生活状况。先民跋山涉水,来到荒芜却相对和平的闽海之滨,拓荒的艰辛,安定生活的渴求,中原文化的记忆,都毫无保留地印刻在那些出土的陶瓷器上。古朴的造型和单调的釉色之下,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那是一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美。现代工艺的发展让精美的瓷器变得唾手可得,但它们美则美矣,确乎可以炫人心目,可如果与出土的早期磁灶窑器物相比,则文化韵味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显然,很多人更愿意欣赏那种古拙之美,毕竟,它们是那个拓荒时代社会精神的美的体现,是一种活生生的、富有文化暗示与表现力量的美。

辉煌:宋元瓷艺的典型代表

磁灶窑最耀眼的黄金时期,无疑就是宋元。彼时,德化窑与磁灶窑是泉州窑业的两大基地,随着海洋贸易的繁荣发展,磁灶窑从“内销民窑”一跃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产品销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

金交椅山窑址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根据考古复原的模型,清晰可见取瓷土区、淘洗区、瓷器制作区等作坊遗迹,展示了完整的陶瓷生产过程。这一时期磁灶窑的工艺日趋成熟,考古研究显示,“磁灶窑在宋代早中期依旧受浙江越窑青瓷工艺影响,于宋代晚期至元代接受了龙泉窑的技术、工艺,发展出青釉器的褐彩装饰。同时,增加了酱褐釉器,并使其在品种和产量上成为几乎与青瓷比肩的产品,此外还引进了可能来自北方磁州窑的低温黄绿釉,改善产品面貌、降低制瓷材耗”。

本地藏家王先生手中有多件磁灶窑的瓷器,品相完好、造型优美、釉色瑰丽,颇有唐三彩的风韵,正是工艺成熟时期的作品。我们从这些磁灶窑精品可以看出,代表华夏文明鼎盛时期的最高工艺水平,逐渐流传到东南蛮荒之地,中原王朝的雄迈气象与边陲之所的民间美学高度融合,其韵味保存至今,令人震撼不已。诚如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所言,如果说德化窑以白瓷名扬世界,那么磁灶窑则以绿釉独步天下,同时,磁灶窑还开了泉州陶瓷“釉下彩”先河,而“施半釉”或“施釉不到底”技法,又对日本黑秞碗碟杯等食器产生深远影响。

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此时的磁灶窑正是构成宋元泉州繁荣的一块基石。元代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化的领头羊与主导者,泉州也因此站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彼时的光荣与梦想,令后人无限神往。而要追寻那个时代的精神,金交椅山窑址无疑是观察的最佳样本,它的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蔻辰考古学研究中心如此评价这一时期的磁灶窑:“窑场所秉持的一种质朴自由的民间美学、价格优势以及产品的实用性,使它们在海外市场中获得持久的商业成功。其产品在本土流通甚少,往往被中国陶瓷史所忽略。然而,对于了解国际贸易网络和早期全球化的发端,磁灶窑业的重要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可以想象,曾于磁灶窑址挥汗作业的无名窑工,他们构成了世界体系下的关键一环。他们对于美的追求与对于世界的想象,附在陶瓷器物上,在海丝沿线传扬,也让刺桐港一度成为西方世界数百年间热衷追寻的遥远传说。

传承:千年不变的理性精神

毋庸讳言,磁灶窑虽不乏精品,整体上却不以工艺水平见长,受制于原料,多数器物胎粗釉薄、工艺草率,属日用粗使器皿,整体风格上有别于历史上的汝窑、定窑等名窑。

但是,它的生命力跟许多名窑一样旺盛,技术上的融汇众家之长、功用上的迎合百姓日用,让磁灶的陶瓷行业一直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特别是它以创新的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始终,从窑厂选址和布局的创新,到窑业技术创新,再到生产模式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了一套初具现代经营理念的商业模式,是泉州延绵千年的商业文明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磁灶仍是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并列的全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从中不难看出,磁灶窑能以“民窑”的身份,一跃成为重要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除了早期全球化时代的天时与靠近刺桐港的地利之外,人的因素才是它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它在生产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创新,显示出敏锐的市场意识,如:磁灶窑产品中的军持、龙纹罐等贴近海外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异域文化特征。磁灶窑崛起的背后,无疑体现了先民质朴与自由的天性,拓荒与拼搏的精神,广收博取、融会贯通的优秀品格。

宋人谢履诗曰:“泉州人稠山谷脊,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当时的泉州人朴实无华,回归生活,不存偏见,不惧艰险,无比热情执着地追求美好生活:就算是对各路神仙都顶礼膜拜,所追求的也并非宗教式的彼岸世界,而是当下现实生活的各种美好愿求,就算是最平凡的生活追求,却又能将其上升到审美的境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传承至今的理性精神,即:追求理性的生活态度、合乎道理的生活方式、符合人的本质的生活理想。这种精神让泉州抓住历史机遇,从隋唐的边缘之地一跃成为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精神体现在磁灶窑的身上,便形成了一种开放多元、质朴自由的民间美学。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社区
   06版:都市·法治
   07版:都市·社区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资讯
   10版:经济·财富
   11版:地方新闻/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育
   14版:清源·刺桐红
   15版:文 体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0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1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2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3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4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探访磁灶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