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我穿过木屐。那木屐,是用苦楝树的木头做成的,纹路里有微微的赭红色。木屐两三厘米高,平面图形状像个“8”字,木屐前端,钉了个弧形的橡皮,脚伸进去,五个脚趾头就并拢在这个橡皮底下。显然,木屐是所有的鞋具中,最为笨重粗鄙的。
我家就住在小镇的街面上。夏日的夜晚,街上鲜有车辆与行人,踩着木屐在砌有三合土的街面上行走,两个“8”字形的木屐,会发出橐橐的声响。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屐声的鞋具,在亘古的星空之下,透露着远古的苍凉;而它所发的声音,也带着洪荒般的清音。在我眼里,木屐比草鞋更具古典的意味。
我父亲的肚子里,收藏着许多有关木屐的老故事。夏日的夜晚,我们爷儿俩坐在木阁楼外的阳台上纳凉,父亲讲起两千多年前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这则故事的梗概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途中,他又累又饿,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得知实情后,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多年后,重耳返回晋国,继国君之位。他封赏那些以前和他一起逃亡的随从,却忘记了介子推。而介子推毫不介意,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发觉后,知道介子推住在山里,就派人去寻找,但介子推有意躲避着,怎么找也找不到,心急的晋文公只好下令烧山,想迫使介子推出来,可大火未能撼动介子推的归隐之心,等到被人发现时,他和母亲已经抱着树,一起被火烧死了。晋文公闻讯恸哭。命人将树上被烧剩下的残木劈成板子,做成木屐,穿在脚上。晋文公时常发出“足下,悲乎”的咏叹,让橐橐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记住介子推的恩德,励精图治。
我那时虽然尚小,对这则故事却听得津津有味,俗常的木屐还有这么一番动人的老故事。
我们一群少年,常顶着个月亮天,在街面上玩“过五关”的游戏。而脚着木屐,显然不好奔跑过关。我们就脱掉木屐,赤脚奔跑着,十分快意。有天夜晚,玩得正起兴的时候,突然觉得月光不见了,原来是发生了“月全食”的天象。人们从家里冲出来,敲打着各种响器,锣声、鼓声、脸盆声、瓦罐声……我们也拿起两个“8”字形的木屐撞击着,发出橐橐的声响……小镇上一时间音响大作,十分热闹。
事后,老父亲说,这个“天狗吞月”的天象自古就有,人们生怕月亮被天狗吃了,就敲锣打鼓来驱赶。我听后,觉得越发新奇。我们敲打木屐,也算是“立功”了,这个木屐还是蛮有用处的。
父亲肚子里的老故事,还是非常多的。他还讲起了吴越时期“响廊屐”的故事,说的是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坑,埋下成排陶缸,再在上面铺设一层有弹性的木板,让身系小铜铃、佩带种种宝玉饰品、脚着精巧木屐的西施,于廊中翩翩起舞,让长廊发出琴瑟般的节奏,与清脆的铃声、玉佩声共鸣。夫差观赏着西施的优美舞姿,听着随之而生的响廊屐声,觉得曼妙无比,神魂出窍。
哈哈,木屐在晋文公这里,获得励志;在吴王夫差那里,则获得享乐。而带来的结局,也大不相同,前者获得了天下,后者丧失了江山。
小朋友当然不大理会这木屐还会附着什么荣辱兴衰,我们踩着橐橐作响的木屐,觉得十分好玩。某一年夏季刮台风、下大雨,我家地处洼地的厨房,也进了水,有半米来深,一些木质物都漂浮起来。我的那双木屐也像两只小小的木船,在一片狼藉的水面上漂荡着。我蹚着水,手持竹筢子去捞拢过来,紧紧地攥在手上,就像攥住了幸福一样……
如今,已经难得见到木屐的身影,它杳然远逝了。然而,它曾经的存在以及趣味,则让人久久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