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教 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8月31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忆母校挑沙记
□陈 谦
陈谦(作者供图)

我的母校泉州五中,一晃竟度过了120周年的岁月,在我记忆深处的恩师有许多许多——譬如初中教数学的陈德尧老师,高中教化学的谢耀来老师,还有会写诗又教我们填词的郑达老师(后来调到福建师范大学当教授),以及爱与我们边在土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边讲英语的余根尧老师……

50多年前,我在母校求学。当时除正常的教学外,师生还必须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劳动活动等。犹记当时校大门两侧各刷着红红的大字——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50多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这项教育方针还是挺好的,跟现在的“五育融合”、加强劳动教育的教育方式相吻合!

我们当时的活动还是颇为丰富的。学工:到味精厂、赖氨酸厂等下车间与工人一起学习科学知识和参加劳动;学农:大家自带咸饭到城东新前大队等下田耕作,汗滴禾下土,却学到了许多农田知识;学军:步行进行野外拉练——背上军书包军水壶从学校出发,到南安梅山部队参加军训,尔后再转南门新桥回来。组织严密,既锻炼筋骨,又学到了军纪严明、整齐划一的品格风貌……

我记忆中,更难忘而有趣的是一件小事——师生到笋江桥畔挑沙来学校填沙坑。当时,学校的沙坑需要翻整。于是,学校便组织师生们分年段分时段到浮桥(现笋江桥)东岸的沙滩(现被砌成了堤岸)运沙,既让师生锻炼筋骨又为学校节省开支,也算弘扬“抗大精神”的勤工俭学。

老师们率先垂范,个个备了畚箕扁担,学生们也人人找(或借)来畚箕(或水桶、藤筐)和扁担,整队出发。去时空筐轻轻松松,师生有说有笑,教英语的余老师边走边说:“沙,沙子的沙,英语念Sand,再加s,就叫沙滩了;改加al就叫凉鞋啦。你看,那位同学掉了只Sandal……”同学们笑了起来,一路上又多学到了几个英语单词……虽然有几公里的路程,但大家边走边聊不觉便到了笋江桥边。

回来时则担子越来越沉,闽南话叫“路头灯芯路尾铁锤”!特别是初中生,个子小,挑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体质弱的同学则掉了队,班主任和劳动委员跑前顾后的忙得晕头转向汗如雨下。到了学校,有的赤膊把背心当毛巾擦,有的一路上换了好几次肩,歇了好几次脚,又怕成了落后分子咬着牙硬是把一担担沙子挑回学校。回到学校后肩膀红肿了,脚也起泡了,但大家还是坚持下来了!

隔天,虽然大家腰酸背疼的,但还是照常来上课。余老师说,多锻炼锻炼就好了。政治课老师则结合课堂讲起了红军过雪山草地的事……

看着焕然一新的长长沙坑,大家更爱在自己亲手挑来铺就的沙坑里玩啊蹦啊跳的,这种苦中挑来的乐趣只有当时的师生们才能感同身受。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习知识,练就筋骨。母校,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劳动和工作打下身心健康的不凡基础……

谨记之,为母校120周年诞辰“添沙一笑”!

(作者系泉州五中1969级十连一排初中学生,1974届十班高中毕业生,2016年在泉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退休后受聘于市政府教育督导委任特约督学、责任督学。曾任泉州市语委办副主任、《泉州教育》副主编。有长篇小说《舀海岁月》《醉马》,中篇小说集《石狮女》及《清源卧佛》《中国老家规》画作等出版发表。)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民声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民生
   06版:经济·资讯
   07版:今日台商投资区·要闻
   08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综合·民生
   09版:今日台商投资区·经济·资讯
   10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文体·副刊
   11版:经济·财富
   12版:地方新闻
   13版:热线新闻
   14版:教 育
   15版:刺桐红
   16版:综合新闻
忆母校挑沙记
迎接新学期 开启新希望
中职招生投档录取
今日下午五点结束
我市已获3个一等奖
征文启事
全国信息奥赛
我市学子获嘉奖
市教育局公布表彰一批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