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在支持科创型企业发展、缓解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应采取切实举措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用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有力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政策支持打出“组合拳”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稳步增长。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1246.37亿元。2017年初至2022年6月末,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达3723.64亿元。
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积极作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当年累放贷款587.24亿元,同比增长64.43%;当年累放贷款户数5981户,同比增长60.91%,整体来看,实现了业务发展的量质双升。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企业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标的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并按期还本付息。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部分科创企业在发展初期,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通过质押知识产权的方式进行融资,实现了科技优势与金融资源有效转化,对国家层面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为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保监会与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要求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创新、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障工作,促进银行保险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此外,银保监会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联合相关部门优化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2021年以来,银保监会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浙江、江苏、广东、四川、青岛、深圳等地试点由银行在线代理提交专利权质押登记材料、进行质押状态查询,大幅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办理效率。
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
传统银行信贷离不开资产抵押担保,而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自身普遍存在轻资产、缺担保、抵押物少的现状,时常难以获得银行机构抵押贷款。在实践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依然面临“二难”困境。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一方面是评估难,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专业性很强,金融机构往往缺乏独立评估能力,而目前第三方评估机构数量少且费用偏高。加之我国是专利大国,2021年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但要从海量的知识产权中识别出真正具备独立市场价值的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是处置难,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处置变现难度较大。
近年来,银保监会多措并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办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通过优化内部考核标准、落实尽职免责、差异化利率定价和专营机构设置等措施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外部评估机构库、创新内部评估方式等手段,加强综合评估能力建设,一定程度提升了自身对知识产权价值和作用的识别能力。
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一旦出现违约,金融机构很难处置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的质押物。对此,专家建议应从源头把控风险。比如,对出质人及质物进行深入调查,定期分析借款人经营情况,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不利情形要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知识产权押品提供专项服务,探索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流转的有效途径。
董希淼建议,下一步应加快培育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机构,培养知识产权评估人才,提高知识产权识别和评估的专业性、公信力;推动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