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泉州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危中抢机,大力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在这过程中,国企敢干,民企敢闯,通过政府建厂房、企业投设备,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合理、集约高效的发展空间,让企业轻装上阵,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目前,全市推进园区建设面积超1万亩,总投资560亿元,撬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3.4%,新签约项目1430个,投资总额9286亿元。□本报记者 游怡冰
加快载体建设
明年计划建成1000万平方米
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和厂房,可有力缓解发展用地供需矛盾。一段时间来,我市多措并举深挖土地潜力。从摸清工业用地家底入手,我市指导各县(市、区)分类制定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和处置办法,按亩均税收低于其平均水平40%认定为低效,全市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分别是1.12万亩、5.93万亩。
目前,全市将按明年启动1.5万亩、建成1000万平方米的目标,着手开展“四个一批”项目的谋划,特别是从低效、闲置用地入手,积极落实各级低效用地政策,充分挖掘政策洼地,按照聚链条、连成片、成规模的工作思路,着力建设“园区高地”。通过创新弹性容积率、“租让结合”灵活供地、要素资源差异化配置等措施,我市不断提高亩均效益,为新一轮发展拓展空间。
在挖潜增效过程中,各地创新不断、亮点频出:石狮按照“A类优先保障、B类积极支持、C类相对控制、D类严格限制”原则,对508家规上企业、1000家规下企业分级评价、分级管理,已收回闲置土地942亩,盘活闲置厂房52.5万平方米;晋江通过企业自主改造、政府收储、异地置换等措施,推动五里园、安东园园区工业用地容积率由原来的上限1.5提高到3.0,建筑密度上限提高到60%,破解空间要素制约。
释放磁场效应
国企民企联动投资合作共赢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民企先期进入意愿不强。我市通过让国企当先锋、做示范,国企打头阵,进而带动民企跟进投资,形成联动投资、合作共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