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鲤城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工作导向,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绿色转型,用实际行动答好生态环境保护这道“必答题”,擦亮“品质名城·现代都市”的生态底色。
突出“合”字聚全力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鲤城区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以高站位、严标准、实举措,全力以赴保护生态环境。
为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合力,鲤城区建立生态环保领域执法联席会机制,通过综合施策、部门联动,严厉打击生态环保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一段时间以来,鲤城生态环境局结合污染防治攻坚等工作任务,有效整合执法、监测和督察业务,将局内管理科室、执法队伍、监测站有机结合,探索实践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局队站”合一工作新模式,推动“监管、监测、监督”一体化,实现“一支队伍赴现场”,一次上门解决多个问题,有效打通行政管理、综合执法和环境监测的壁垒。同时,依托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强化污染源监管的信息共享,动态更新重点排污单位的水、大气、固体废物、审批、清洁生产、应急管理等信息,全方位把脉问诊,织密污染防治监管网络。
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鲤城区还着重深化低碳试点建设,创建7个低碳社区及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低碳景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高新园区规划环评相衔接,将“三线一单”成果作为环境管控要求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条件,助推园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持续加快推进项目环评审批,事项审批平均缩短时限90.54%;建立重点项目台账,开放绿色通道,推进全过程跟踪管理和针对性帮扶,精准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建设。
突出“严”字强监管
保护生态环境,需真抓实干、积极作为。近年来,鲤城区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聚焦环保领域的陈年痼疾,全面对标对表,强化整治力度,做到防反弹、深排查、快整治,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今年以来,鲤城区全力开展“静夜守护”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改善城市夜间声环境质量。中高考期间,鲤城区对考场及考生住宿周边进行全面巡查,严格控制噪声污染,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93人次,检查工业企业、娱乐场所、建筑工地等噪声源457个次,立案处罚2起,为考生保驾护航。近段时间,鲤城生态环境局、鲤城公安分局、区城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旅局、区住建局、交警鲤城大队等多部门联合执法,落实城市夜间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控,重点整治辖区内的社会生活、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工业生产活动等夜间噪声扰民问题,对存在问题督促整改,整改不力的,依法依规查处。该区8个街道也同步开展“静夜守护”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巡查夜间商业活动噪声、餐饮和文化娱乐场所噪声、公共场所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等,切实解决城区夜间噪声污染问题,营造安静、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鲤城区还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工业企业、移动源、建筑扬尘等大气环境治理,实现“蓝天白云常在”;切实落实“河长制”,加强辖区水环境整治,用心守护“碧水绿”;持续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一系列环保“组合拳”,“防”“治”结合,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2022年上半年,鲤城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空气优良率达98.9%;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金浦水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省控断面地表水水质均值达标率100%;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点次达标率100%。
突出“宣”字树理念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不仅需要靠政府部门的高效治理,更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近年来,鲤城区不断拓展公众参与生态环保新渠道,通过座谈交流、现场参观、“线上云参观”“沉浸式学习”等方式,持续深化生态环保宣传。
近日,鲤城区组织来自福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莆田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在该区环境监测站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采取“参观讲解+沉浸式体验”的全新方式,指导学生用实验室仪器对所采集水样进行检测,参与水质采集监测和数据分析全过程,近距离了解水质监测知识。“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涉及方面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参与生态环保工作。”鲤城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表示。
从游览式参观升级到体验式学习,是鲤城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的创新延伸,也是鲤城着力环保宣传、树立全民环保理念的有益尝试。今年以来,鲤城还策划开展了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你好低碳源和!亲子绿色寻宝计划”,设计推出诸多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并积极推出富有意义的线上宣传产品,其中,《小山、小水携手鲤小宝宣传“公民十条”》H5作品获评生态环境部2021年度优秀生态环境宣传产品。
环境保护既是法治课题,也是文明考题。接下来,鲤城区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宣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进展、新成效,厚植环境保护的法治土壤与社会土壤。(张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