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与美食有关的书。
也许是入书太深,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想到爷爷做的鱼头烩豆腐,馋虫被勾了出来,兴奋到难以入睡。久居在外,忙忙碌碌,早已遗忘了爷爷的这一道拿手菜。一旦记忆被打开,就像被泄闸的洪水,凶猛地袭来,思念也随之而来,甚至连嗅觉、味觉与触觉也不约而同地被调动起来。
这是爷爷去世近一年,我第一次对爷爷有如此强烈的思念,而思念的源头竟是源于他做的鱼头烩豆腐。爷爷是有几道拿手菜的,鱼头烩豆腐排名第一。可能是因为他嗜鱼如命,所以对制作这道汤也就注入更多心血。
幼时在农村,物资贫乏,鱼绝对是个奢侈品,吃鱼是件奢侈的事,除了吃席或者逢年过节,平日里是难以吃到的。鱼的制作,更是单调的清一色:油炸红烧,至于清蒸,几乎没有。究其原因,可能是鱼品种少且不够新鲜,也可能是乡村人口味偏重。由于食材不够新鲜,那种重口味的烹饪方式更适合遮掩住食材的缺陷,尽可能地呈现食材的最佳口感。
每次烧好红烧鱼之后,我们吃鱼肉,爷爷不下筷,只是心满意足地看我们吃着。吃完剩下的鱼头,他会收起来放在盆子里,说这可不能扔,是个好东西。翌日他会把鱼头与切成二厘米方块的豆腐,辅之以菠菜、木耳,再以姜蒜末打底,烩成一锅鱼头豆腐汤。家里一人一碗汤,可以单纯地喝汤,也可以把硬馒头切成小块泡在鱼汤里,吸饱了汤汁的馒头也是别有风味。
激动地回忆爷爷这道拿手菜,埋怨自己怎么就能将它遗忘了呢?它可是滋润着我童年和少年的味蕾,早已数不清喝了多少碗鱼头烩豆腐汤。原来人与人渐行渐远,连带着相关的事与物也在远去,就是如此残酷。
我在想究竟是什么时候这道汤开始远离我的,抑或是我远离这道汤的,我想大概是奶奶去世之后吧。奶奶去世之后,那个欢声笑语、门庭若市的大家庭开始变得冷冷清清。家里具有象征意义、让爷爷自豪的鱼头烩豆腐也落下帷幕。原来人对于食物也是要有心情和环境的,没有了那个心境,连那一道食物也不屑于展现了。
睹物思人也好,思物忆人也罢,食材不仅能够完成它最基本的食用使命,还不时地给我们提供情绪价值,激发我们的情感,唤醒我们的记忆,疗愈我们的内心。如此说来,那句“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也就不那么矫情,也就名副其实了。
人间美味无数,但再无爷爷的鱼头烩豆腐了,留下的味道化为了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