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拏云)泉州顺济桥是由南宋泉州知州邹应龙于嘉定四年(1211年)主持建造的,为梁式石桥,一直沿用至20世纪。作为城市商业性城区对外衔接的交通枢纽,顺济桥遗址见证了泉州城市在海洋贸易推动下的发展,体现出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建造者邹应龙也因这座桥,在泉州留下不朽之名。邹应龙是状元出身,后来官至枢密院签书兼权参知政事(副宰相),泉州顺济桥因为他的缘故,在民间曾有着“状元桥”之说,如今顺济桥遗址更是世遗泉州22处遗产点之一。放眼历史,邹应龙和顺济桥可谓是“相互成就”。
今年是邹应龙诞辰850周年,这也让更多人对邹应龙的身世充满好奇。其实,邹应龙在他的故乡泰宁,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泰宁县迄今流传着“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说法,这是指该县宋时出现的科举盛况,而这一说法与邹应龙有着莫大的干系。“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泰宁金溪两岸曾诞生了两位科举状元,北岸是北宋状元叶祖洽,南岸是南宋状元邹应龙;“一门四进士”指的是邹应龙、邹应麟(邹应龙堂弟)、邹应博(邹应龙堂弟)和邹恕(邹应龙之子);“一巷九举人”指的是在泰宁县城的“水南西”出了九位举人,他们是邹棐、邹括、邹捍三兄弟,邹应麟、邹应博、邹应辰三兄弟,以及邹应龙、邹恕、邹恭父子三人。如今该巷被称为“九举巷”。邹应龙24岁乡试中解元,25岁高中状元,入仕41年,官至宰辅。致仕时得御赐“南谷”二字,累加太子少保、光禄大夫。身故后被追封开国公,谥文靖,入祀泰宁乡贤祠。甚至在他去世16年后,还被理宗皇帝加封为“昭仁显烈威济护国广佑圣王”,直接晋升“神格”。这样一位人物,纵观两宋历史那也是“凤毛麟角”之属。
邹应龙是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出知泉州,翌年到任的。当时泉州是南方最大的对外通商港口之一,南宋宗室多在该地经商,一些皇室宗亲倚仗权势,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凌虐商民,致使部分海外客商望而却步,不敢泛舶泉州。地方官对此也漠然视之。邹应龙至泉后,把恶行累累的个别皇室宗子及与宗子勾结的巨商庄文宝擒拿法办,迫使为非作歹之徒敛迹,安定市场交易秩序,保证了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邹应龙的墓志铭《故少保大资政枢密参政邹公圹志》载:“(嘉定二年)十二月,待制宝文阁,知泉州。南外宗子多横,巨商庄文宝者尤稔恶,公悉绳之以法。虽造谤憾,公不顾也。”不难看出,对于邹应龙的举措,宋室皇族有些人还是心怀不满的,所以暗地里诽谤造谣,说邹应龙的坏话。但一心只想为民办实事的邹应龙,对此并不在意,更不畏缩。相传那时泉州还流传有童谣称:“大胆状元公,赤手攀刺桐;一朝入瓦瓮,蛟龙吃毛虫。”说的就是邹应龙斗败皇室宗子与恶商的故事。
邹应龙出身寒素,在他身上集结了古代知识分子清雅、淡泊、自尊、自傲的气节操守。在泉州任期内,邹应龙兴学古文,加固城池,并在文庙内建六经阁。清道光《晋江县志》曰:“(应龙)修举废坠,兴学古文。郡城故卑薄,应龙以贾胡簿录之资,请于朝而大修之,城始固。又即明伦、议道堂间建六经阁。”应龙还拨款修建石井书院。嘉定四年,石井镇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的请求,向当时的泉州郡守邹应龙申请建造书院。邹应龙欣然应允,拨公帑四十万缗用于修建书院,并令泉州漕司、泉州市舶司捐资相助,派朱在(朱熹第三子)主持建院工作。隔年,书院落成,称为“石井书院”。由于邹应龙在泉州功绩斐然,泰宁人甚至还将他在泉州的事迹,精心裁成传奇故事搬上了梅林戏的舞台,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在《皂衣知府》《邹应龙》等历史剧内。于今,在一片金鼓齐鸣声中,“邹状元”缓步舞台,依旧在朗朗诉说着他与泉州的慷慨传奇。
(相关报道详见第十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