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9月30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为官惠世 邹应龙的六大“闪光点”
《石井书院志略》详细记载了该书院创建经过
《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内有邹应龙传记
邹应龙的故事被搬上泰宁梅林戏的舞台(中新)
泉州府文庙古有邹应龙所建六经阁。图为今府文庙内的大成殿。
石井书院的修建对后世影响巨大(陈小阳 摄)
邹应龙兴建的顺济桥方便了晋江南岸各港口与泉州城之间的交通。图为顺济桥遗址。

邹应龙(1172年—1244年)自25岁殿试得中状元、跻身仕途,至他66岁致仕归隐,宦海浮沉长达41年之久。邹应龙曾出知泉州,建顺济桥,建六经阁,拨公帑修建石井书院,惠政不绝。作为一个满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宏大志向的宋臣,邹应龙的一生是充满闪光点的,特别是他在地方施政时,能处处为百姓着想,这也是他至今都能被后世怀念并学习的缘故吧。

□本报记者 吴拏云 文/图(除署名外)

禁弃婴,修建慈幼院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邹应龙出生在福建路邵武军泰宁城南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邹徽,是当地一位颇受好评的私塾先生。由于应龙是家中独子,父辈振兴门楣的希望自然就落在他肩上。父亲邹徽从应龙很小的时候便开始亲自为其授业。而应龙天资聪敏,学习用功,“读书夜达旦”,而且记忆力超强,“从旁习其辞,遂成记忆”,故学业飞速长进。十七八岁后,应龙更是醉心于理学研究,对宋理学精髓有着深刻的理解。庆元元年(1195年),24岁的邹应龙参加乡试得中解元(乡试第一),在泰宁已是名声大噪。第二年,胸有成竹的他赴京师临安,在春闱又中黄榜,后参加殿试更是以政论《谅阴不亲策》一文,被宁宗皇帝钦点状元及第。

邹应龙入仕后,先擢秘书郎,后一路晋升至中书省起居舍人,却因反对权臣韩侂胄轻率北伐,而被贬出朝。开禧二年(1206年),他以直龙图阁身份权知赣州。在赣州,邹应龙颁布了其出任地方官后的第一项善政——建慈幼院(亦称慈幼局),收养弃婴及失怙婴儿。“慈幼”一词最早可见于《周礼》,据载周朝为做好民政工作,曾推出“六养万民”的福利政策:“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到了宋代,惠民福利政策得到巩固和推广。宋朝的慈善机构众多,有收养乞丐、残疾者和孤寡老人的福田院、安养院,有施医给药的安济坊、惠民药局,有福利性公墓漏泽园,有收养遗婴弃儿的举子仓、慈幼局和婴儿局,有负责灾荒救济的广惠仓、常平仓和义仓,还有承担家族内互助的义庄。邹应龙上任的赣州,是南宋重镇,人烟凑集,但因连年遭灾歉收,州库空虚,百姓生计艰难。邹应龙到任后发现,赣州街头巷尾不时出现被人抛弃的幼婴,“贫民多弃子不育”,有的婴儿甚至冻死、饿死,惨不忍睹。从小学习儒家仁德精神的邹应龙,如何能忍受这样的惨况?他入州衙视事后,立即下令禁止弃婴,并请人妥善看护业已出现的弃婴及失怙婴儿。随后他亲率工匠丈量基址,修建慈幼院,再向所属各县催讨拖欠的税赋,用以抚养这些婴儿。此举挽救大批婴儿,着实是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不过,邹应龙在赣州任职时间不长,开禧三年(1207年)即授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不久便被召回京师出任中书舍人了。

造书院,清风送墨香

嘉定二年(1209年),邹应龙晋升门下省给事中兼詹事左庶子。可是刚直忠谠的他又因得罪权臣史弥远,被朝廷以“封驳失当”为由再度贬逐出朝,以宝文阁待制官衔出守泉州。

南宋是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淳熙六年(1179年),大儒朱熹任南康军太守,兴复白鹿洞书院。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又兴复、扩建岳麓书院。在朱熹“榜样力量”的带动,各地争相效法,相继恢复或建立书院。泉州安海石井书院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应运而生。据《石井书院志略》载,嘉定三年(1210年),游绛监石井镇。他应士民要求,上书泉州太守邹应龙,请建石井书院。游绛在报请书中称:“石井居郡之南,亦号多士,距郡学两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负笈者告病日闻。余渐仿为肄业之所。”邹应龙本就是由办私塾的父亲一手带大,他非常清楚一间书院对于地方教育意味着什么,所以对于游绛的请求他毫无二话,立即就批准在镇西构建书院,并且拨公帑四十万缗作倡建资金,还要求州城内的漕运司、市舶司以及地方乡绅尽力协助募集资金,同时指令时任泉州通判的朱熹季子——朱在“共董其事”。建成后的石井书院,中有大成殿,后有尊德堂,奉祀朱松、朱熹父子,两畔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斋,并绘制二朱先生像于尊德堂,“同宇异室而祀”。南宋人留元刚在《石井书院记》中描述当时的石井书院称:“三门列峙,缭垣环周。檐楹层复,凡三百楹……”可见书院规模之宏大。

邹应龙支持石井书院的修建对后世影响颇巨,清人伍常的《石井书院》一诗就称:“……堂辟四斋宏讲学,书香石井仰清风。”石井书院后来聘请过许多著名理学大儒为山长:如宋代的顾长卿、余谦一;元代杨相孙、陈玄;明代陈惟白、刘绍祖;清代的陈棨仁等,对地方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据悉,安海由宋绍兴年间至清末,历代科举考试举人以上者达数百人。在泉州任期内,邹应龙还兴学古文,并在文庙内建六经阁,这些都对泉州文化教育产生过积极影响。

建名桥,商旅获便捷

邹应龙在泉州的另一惠世举措就是兴建名桥顺济桥。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十一·津梁志》载:“顺济桥,在德济门外,笋江下流。《闽书》:‘旧以舟渡’。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丈余,翼以扶栏。”南宋时,由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达,泉州城内城外商旅往来不绝。德济门位于晋江北岸,是泉州古城的南大门,亦是南北交通往来的重要关口。可是,在南宋嘉定四年之前,晋江南岸之人以及漳州、潮州等地的“海滨之民”想通过德济门进入泉州城,只能依靠小舟摆渡过江,这样既费时费力,又不安全。邹应龙任泉州知州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德济门外建了一座通往晋江南岸的跨江石桥——顺济桥。

建顺济桥时,邹应龙汲取了宋代洛阳桥建造的成功经验,在“维桥之前,累石为堡,以临重渊”,于河床内抛填块石和条石固定基础。建桥墩时亦采用“筏型基础”法,即桥墩为干砌条石的宋代船形石墩,这样一来可以分散水流对桥墩的压力,再以重量十足的石梁板覆盖其上,保证了桥身的稳固。造桥需要大量资金,为了筹资,邹应龙向居住在泉州的蕃商发出号召,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而蕃商也没有让邹太守失望,慷慨解囊,解决了顺济桥资金的燃眉之急。资金一到位,邹应龙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造好了顺济桥。

顺济桥继其上游的石笋桥之后建成,把晋江南岸的广大地区与泉州城的陆路交通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南部往来泉州不必再绕行至晋江上游的石笋桥,使泉州与安海、同安、漳州等地的陆路交通更为便捷。此外,顺济桥的建成也方便了晋江南岸各港口与泉州城之间的交通。清代泉州知府怀荫布盛赞邹应龙建造顺济桥之功称:“自斯桥成,肩摩踵接,直蹑风涛于足下,而恬然不知,厥功伟矣!”

顺济桥后世屡历修缮,但2005年至2010年,受台风影响,该桥大面积坍塌,现仅存部分桥面和桥墩11个。如今人们习惯将其称为“顺济桥遗址”。

拦军饷,犯险救百姓

嘉定五年(1212年),邹应龙的祖母丧,他回乡守制。嘉定八年(1215年),邹应龙进宝谟阁直学士,出任池州知州。

池州地处江淮之南,宋时隶属江南东路,辖区相当于今安徽贵池、东至、青阳三县。这里原本农桑开发较早,铜、铁、造纸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南宋版图上算是个较富庶的地方。但由于紧靠宋金边界,不时遭金骑蹂躏,有时也被宋军强征徭役,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同时,担心蒙受刀兵之灾,向外迁徙的乡民也多,民力渐告空竭。

邹应龙到任池州时,又逢灾歉,各村田畴荒废,赤地千里,大批民众仅靠煮树皮、草根来充饥。邹应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是向朝廷呈禀灾情后,久久未获回音。邹应龙心知再等下去,要么大量百姓将饿死,要么辖区内就会爆发民众起义了。他当机立断,不顾朝廷派来主管江南东路财赋、供办军马钱粮的转运判官的反对,毅然拦下一批军饷以赈济饥民,从而存活百姓无数。私截军饷本是重罪,所幸朝廷体谅当时池州灾情严重,对邹应龙不予追究责任。而邹应龙的爱民之情,也在这次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

息暴乱,用心抚山民

嘉定九年(1216年),邹应龙进焕章阁直学士,出任广南西路经略兼知静江府,总管一省兵民政务。

当时的广南西路包括今广西、贵州、海南三省及广东西南和云南东部一些地带。地域辽阔,但人烟稀少。据《福建通志·列传》载,邹应龙到任广南西路后,恰黎州、南宁、邕宁一带发生“盗及邕蛮之乱”,邹应龙亲自督军进剿,平息暴动。而且他探知这些平民反叛背后都是由于地方官吏腐败、苛捐杂税等问题造成的,故对俘获的众多“乱民”,邹应龙除将几个为首的酋长正法外,其余一律“纵使归田”,不予追究。这样克制的处理方式,收服了民心,也使民情迅速稳定。不仅如此,邹应龙还整饬吏治,废止苛捐杂税,安抚贫困山民,缓和了当地的社会矛盾。事后,有下属进言要为邹应龙请功,应龙称:“保境安民乃我职责,平息暴动有何功劳可言?”不但不居功自矝,反而因暴动发生在自己的辖区内而上表自劾。朝廷以功过相抵为名,对应龙既不贬,也不奖。

嘉定十三年(1220年),邹应龙调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即因母亲病逝回家守制。

举贤才,为国稳边陲

端平二年(1235年),在官场几经浮沉后的邹应龙,出任皇室谱牒修撰官兼经筵侍讲。此时金国已被蒙古所灭。蒙古铁骑迫不及待地分三路大举南侵,在一个多月间,连破南宋的枣阳、均州、房州、成都、眉州等城。南宋朝廷上下震惊。理宗向邹应龙询问退敌大计,应龙提出选用贤能、修明政治、整饬军实、措置边事、和睦南邻、精兵防北等十条对策,被一一采纳。其中“选用贤能”这条尤为重要,之后杜杲、余玠等一批名将纷纷得到重用。

据《续资治通鉴·宋纪·卷一百六十九》载,嘉熙元年(1237年),邹应龙被擢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邹应龙上任后,举贤才、抑宵小,“荐士数十”,夙夜以国事为忧。可惜,仅过数月,就有言官以邹应龙当年请调淮西兵平定晏梦彪暴动不符军制为由对其弹劾。邹应龙一气之下,挂冠辞朝。理宗忙挽留,要改授他为资政殿大学士、沿海置制使,但应龙坚决不肯接受。几天后,邹应龙致仕,踏上了返乡之路。另一方面,嘉熙二年(1238年),杜杲在庐州之战击败数十万蒙古军,致蒙古主帅察罕狼狈而逃。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主持四川防务,构筑川蜀防线,成功数次击退蒙古军,使南宋西部边陲得以稳定。在这些抗击入侵的战役中,邹应龙举贤能的作用得到显现。

回到泰宁后,邹应龙乐与山林为伴。据《故少保大资政枢密参政邹公圹志》载,邹应龙在距家“百步”的地方寻得一个小山曰“南谷”,“日遨其间,晨往而夕忘归”。皇帝听闻此事,特书“南谷”二字赐赠予他。淳祐四年(1244年),邹应龙薨于里第,享年73岁。讣闻,皇上“为之辍朝”。第二年,应龙被崇祀于泰宁乡贤祠。邹应龙生前曾写下:“治世则循理守正,以端雍睦之风;乱世则不改其度,以延隐椠之道。”如今观之,他的一生不正是如此吗?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社区
   06版:都市·民生
   07版:都市·民生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产业
   10版:经济·财富
   11版:经济·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理 论
   14版:清源 五味斋
   15版:文 体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1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创意
   24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为官惠世 邹应龙的六大“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