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提示
泉州台商投资区与台湾隔海相望,依山傍水拥湖环江连海,“一桥贯千年、一湾甲天下、一江通南北、一湖坐中央、一园结世界、一区连两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十年前,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应运而生,喻示着泉州台商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
十年一剑,新城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台商区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晋江经验”,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来闽考察时提出的“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指示精神,扛起使命、勇于担当,全力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产业发展主战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陈桂生 通讯员 许诗旭 文/图 (除署名外)
坚守实业
引领经济腾飞
十年来,台商区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台商区、高新区、创新示范区的品牌优势,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战场,全区GDP总量达355.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25.6亿元,均实现翻番。市场主体从4052户突破到4.44万户、增长了10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大关。
十年来,台商区传统产业更加坚实,数字包装、智能电网、新材料、装备智造、纺织鞋服等五大产业产值从200多亿元增长到超千亿元。实现国家绿色工厂、省100强企业、泉州经济年奖等多个领域零的突破。高新产业不断涌现,培育了26个省级以上“小巨人企业”、3个单项冠军企业、63家高新技术企业、24个省级科研中心,新引进了烯石新材料、中信重工、中烯新材料、德谱乐电网、立亚新材等龙头企业,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23位、全省第一。
同时,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用活用好江河湖海林田草的生态优势和“唐雕,宋桥、明回、元港”的千年文化积淀优势,培育海洋经济、文旅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特色产业,引进八仙过海、新华新概念文旅等优质项目,初步形成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泉州八仙过海度假区继续成为泉州游客休闲度假的首选地,接待游客数量近5万人次。
先行先试
打造对台样板
十年来,台商区立足服务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以通促融方面,规划建设2个专业台资产业园,建立5个市级以上对台交流示范基地,举办300多场两岸创业、雕艺、摄影交流活动,引进德润、力达等108家台资企业和132名台湾人才,实现两岸优势产业互通、高端人才流通、民间交流连通、职业资格共通。
以惠促融方面,建立涵盖台商台胞生活创业、人才、就学就医、住房养老等全领域的惠台政策库,引导台商台胞参与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研究、文化创意、乡村振兴等各领域工作,落实同等待遇,让台湾同胞工作生活跟在本地一样方便。
以情促融方面,围绕“民间信仰、宗亲宗族、传统文化、青年一代”四方面寻求两岸心灵契合点,争取设立全国对台交流活动常设基地,规划建设台商时代广场、优才大厦、台湾人才公寓,打造台商时代广场等台湾商业特色业态,让台胞台商感受相近的人文气息、生活气息。
匠心独运
铸造魅力新城
十年来,台商区主动融入全市环湾发展战略,发挥山河湖海林田草的独特生态优势,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活力新城,一座颜值更高、功能更强、内涵更美的魅力新城矗立在泉州湾北岸。
十年来,台商区始终强化城市设计界面的管控,指导和控制天际线、生态廊道,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彰显个性特色、突出区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了最美海岸线、绿色山岸线、海丝文脉线等三条特色景观展示面,涌现出海丝生态公园、艺术公园、月亮湾、玉沙湾、洛阳古街古桥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城乡环境综合考评连续七年位居全市第一。
同时,台商区一直把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和低碳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理念渗透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层面,打造精品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至3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至55.6%。实现4个乡镇、78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100%全覆盖,建成龙苍家风家训馆、孙易彬故居、百崎回族展示馆、张氏大夫第等4个市级家风家训馆,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情暖新区
增进民生福祉
十年来,台商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理念,集中有限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保发展”,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执行约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源节流聚财、多措并举融资、想方设法化债,切实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
十年来,台商区每年把近七成以上的本级财力投入民生事业,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致力于打造最优质的公平教育,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所,新增学位1.5万个,高位嫁接引进泉州五中、首都师大等8所优质学校,数量居全市首位。提供最舒适的医养服务,区医院与市第一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引进“谢渭芬名医工作室”等4个名医工作室,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村级信息化服务平台、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率100%覆盖,新建成农村幸福院50所。社会救助集中供养率、残疾人新增就业率等位居全市首位。区慈善总会成立十年来共募集善款4.52亿元,用于开展“助医、助老、助学、助残、助困”等慈善项目支出3.75亿元,数以万计的群众得到帮助。
同时织密最精细的治理网络,探索推广“三网合一”社会治理网格化、“党建+邻里中心”、“排调分离”矛盾化解等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一村一专职调解员”,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创新
营造一流环境
十年来,克服“大部制”体制下人少事多的困难,深化放管服、大督查、乡村振兴、干部考核评价、国企改革等多领域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打造集“惠企、便民、治理、监督”于一体的“亲清家园”掌上服务平台,实现兑现政策“不见面、不跑腿、不求人”。
特别是近年来,台商区以数字化思维推进“放管服”体制机制改革,依托互联网+技术,不断拓展“亲清家园”平台服务功能,创新推出投资导航、厂房报建、产权登记、合同兑现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打造更加“便利化”,更具“法治化”营商环境。
台商区还专门为台胞台企打造了一个线下专属服务共享空间,开通“人才互认、往来互通、融资互信、待遇互惠、权益互助”五个预约办事通道,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客厅式”服务。同时植入台胞台企登陆数据港、惠台政策计算器和台商投资导航,全面构建“五位一体”新型服务体系,打造全方位、全周期服务台胞台企的“两岸一家亲”营商环境。
2019年、2020年,台商区连续两年获评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创新示范区,2021年获评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十佳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