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不知道,你去问xxx”“不清楚”“急什么,没看我正忙着吗”“怎么不说清楚”“我不是说过了吗?”“有牌子,自己看清楚了再来”“你看不懂汉字吗”……可能不少人在政务窗口办事时都曾听过这些话。不过,今后北京政务服务人员可能就不敢再说了。北京市地方标准《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能力规范》正在征求意见,这些用语以及其他有损窗口形象的用语以后都将列入禁用语。您如何评价政务服务禁用语这一举措?
本期嘉宾:叶金福、戴先任、李英锋
有必要杜绝“话难听”
□叶金福(教师)
眼下,各地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质量,各级政府部门纷纷推出各种优质服务,诸如:马上办、最多跑一次、跨省通办等,以求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可以说,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为创设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确实下足了一番功夫。此举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和赞誉。
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个别政府部门和服务窗口在给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办理相关业务和手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有“话难听”的现象。诸如“不清楚”“急什么,没看我正忙着吗”“怎么不说清楚”“我不是说过了吗”“有牌子,自己看清楚了再来”“你看不懂汉字吗”……这些“难听话”是政府部门和服务窗口的“大忌”,不但有推诿扯皮、慢作为、不作为、慵懒散等之嫌,更有损政府部门和服务窗口的声誉和形象。同时,这也无形之中拉远了双方的关系,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可以说,这些“服务忌语”无疑会寒人心。
此次北京出台《规范》,其中规定禁说“不清楚”“急什么,没看我正忙着吗”“怎么不说清楚”“我不是说过了吗”“有牌子,自己看清楚了再来”“你看不懂汉字吗”等“服务忌语”,无疑很有必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和窗口部门要摈弃“话难听,脸难看,门难进”的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多些热情、微笑、周到的优质服务,为广大群众创设一个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要让规范落到实处
□戴先任(职员)
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是政府与群众沟通的第一线,很大程度上代表政府的形象,决定着公共服务成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更应规范服务用语,言行要符合公共服务者的身份。
当然,徒法不足以自行,严格要求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更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规范》成了一种摆设。《规范》提出,对综合窗口人员的政务服务全过程应进行实时监督。公众参与政务服务“好差评”、现场巡查、服务对象监督、满意度调查、电子监察等监督方式,都可以纳入监督考核结果。监督情况应通过“表扬台”“曝光台”等形式反馈。尊重群众的监督权利,重视群众的投诉建议,《规范》才不会在落实过程中变形走样,成了形式主义。
北京的《规范》还在征求意见阶段,希望《规范》能够尽快出台,而类似“规范服务用语”的做法也值得各地借鉴。要加大力度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让公共部门真正以群众为中心,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好履行公共部门的神圣职责。
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
□李英锋(公职律师)
政务服务无小事,政务服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办事者的体验和评价,都关乎政务服务的作风和形象,从细节规范服务言行,拔除政务服务的“微刺”,能有效化解政务服务的微堵点、微难点、微痛点,从服务的形式上让民众、市场主体感受到更多善意和尊重,提升他们的办事舒适度、满意度。
北京市政务服务局拟制相关规范,对政务服务人员的言行提出具体要求,拉出服务用语、服务行为的“负面清单”,划清服务底线,能够“擦亮”政务服务言行的善意底色、文明底色,既顺应了民众、市场主体的办事需求,也顺应了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改善政务服务作风和形象的需求。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各地各级政务服务部门都该以问题为导向,以民众和市场主体的需求为导向,从细节入手,从制度落实的末端入手,从窗口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入手,拔除政务服务的“刺”,化解政务服务的难点、堵点、痛点,给民众、市场主体营造更加规范、文明、透明、顺畅、舒心的政务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