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安溪县龙门镇的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一栋六层高、流线型立面建筑的正门上,“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几个白色大字跃入眼帘。
步入一楼艺术展厅,老电影《再生花》海报、馆藏最早中国影片《劳工之爱情》片段、斑驳的胶片倒片台……让人仿佛穿梭在百年光影的时空隧道。在二楼“数字修复室”,十余台显示器排成两排,飞速交织的键盘声与鼠标声分外响亮。 □本报记者 谢伟端/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团队分工协作 修复工序繁琐
时隔多年,老胶片以高清数字化的形式重新出现在大屏幕上,《劳工之爱情》画面中,镜头将水果摊拉近,展现郑木匠神气活现切西瓜的大幅度动作,愉快的面部表情细微可见。“《劳工之爱情》是中国电影史上现存最早的故事片,也是一部‘易燃片’,片基由硝酸纤维酯制成,很容易自燃,保存及放映要求极为严格。”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资料库副主任左英介绍,该胶片经过层层把关,从西安护送到北京,接受数字化转换后传输至中央存储处理器,以便进行异地修复。
该老电影修复工序十分繁琐细致。要用精密扫描仪一帧一帧进行4K高清扫描,然后打开修复软件,逐帧进行调整,处理霉斑、划痕、变色、模糊等画面问题……历经数道工序、数千个小时后,伤痕累累的老电影终于旧貌换新颜。“电影修复是个精细活,一粒灰尘都不能忽视。”左英讲道,调色校正是一个至关重要又异常艰难的环节。“影片中画面和字幕采用的技术不一样,呈现出不同色彩,所以我们在修复时需要把握整体风格和艺术性。”左英说,修复师们多次开会探讨,最终决定让字幕保留原始风味,不与画面统一色调,回归最初的质感。“一般来说,修复工作是在电脑上进行的,投放到银幕上又会出现隐藏的脏点、色调不一等问题,仍需要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步入影片鉴定室,左英指着工作样片说。虽然整部影片的修复进程,经常被疫情打断,但在北京、安溪两地修复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50多天,修复任务最终圆满完成。
据了解,为庆祝这部珍贵影片的百年诞辰,中国电影资料馆筹划一系列庆祝活动,先后在第26届香港国际影视展的线上展会和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联合展台上展示修复片段和技术成果,设计出品系列动态数字藏品和播放旧版修复片等。在第36届探佚电影节上,《劳工之爱情》与俄罗斯、法国、美国同样摄于1922年的三部短片珍品联袂放映,共同组成“百年之前:1922”单元。“探佚电影节于1986年创办经营,以发掘电影史、还原经典电影现场观影体验为特色,是每年夏季最受世界影迷瞩目、各大影节选片人趋之若鹜的经典电影盛会,也是国际电影修复的权威平台。”左英认为,能在这样的舞台庆祝“百岁生日”,对影片本身、影迷观众和电影资料馆人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弘扬工匠精神 经典重焕生机
《劳工之爱情》只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的其中一部老电影。让陈旧、模糊的老电影恢复原貌,给黑白片上色让其绽放光彩,通过新技术弥补原片缺憾……在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的数字资源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在紧张有序地工作。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工作场地。简洁明亮的电影修复室内,不时传来阵阵鼠标点击声,几名电影修复师聚精会神,逐帧寻找破绽。26岁的甘格格,正和同事一起对1939年的老电影《董小宛》进行修复。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在“D、S、Q”键上飞速转换,右手快速点击鼠标,电脑屏幕上,周璇饰演的“董小宛”脸上的斑点逐渐消失,黑白画面逐渐清晰。
甘格格是一名数字修复师。2019年10月进入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今年7月,她从北京来到福建安溪,参与安溪数字资源中心的修复工作。甘格格告诉记者,修复速度取决于胶片质量,一段10分钟的影片由1万多帧画面组成,若是保存较好的彩色片,一天可以修复7000帧左右,需要点击鼠标2万次以上,团队协作两周左右可完成画面修复。“碰到损毁严重的画面,一帧就要修几天。”甘格格说,做这一行需要静下心,常常一坐就是一天,“感觉两只手都练出了肌肉”。
“电影修复是用现代技术手段使老电影复活,使其重新焕发当年的风采。”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项目负责人金京说,未修复的影片由于胶片存储原因,会附着很多颗粒和毛发,在画面上形成脏点和划痕,加上存储时间长了,有些胶片会产生酸化、变质、尺孔收缩,在画面上形成霉斑、闪烁、抖动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电影修复就是修复这些问题,修复完成的影片画面干净、色彩还原正常、观感舒适,尤其20世纪80年代后的影片,保存较好,修复完成就跟刚拍出来的一样。目前流传网上的多数影片资源是基于电影拷贝制作的,画质清晰度较低,且有偏色情况。而他们修复采用的是胶片原底,经过专业的胶片保存和处理,再经过4k扫描、数字化修复,以及色彩校正,在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上更准确、更真实,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也更美观。
“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才能让经典影片再次焕发生机。”自6月21日起,安溪数字资源中心积极链接高校资源,招揽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学生,开启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寻找有资质的年轻电影修复师。修复团队及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抢救老电影,更是为影视行业积蓄力量。
强化修复功能 拓展产业链条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资料库副主任左英带领下,记者又来到五楼“胶转数”机房,冷气扑面而来,一台银白色的阿莱胶片扫描仪连接着电脑。“这是安溪县支持采购的国际顶级专业设备,完成底片修补等物理修复的电影胶片,经数字化扫描后,数据传输到中央存储处理器,进行精致画面和声音修复,之后再进行调色等艺术修复,经过声画合成、鉴定通过后,即完成从胶片到数字的转化。”左英介绍。
顺手打开一个电影胶片盒,一股猝不及防的醋酸味,让人瞬间捂住口鼻。“胶片保存需要恒温恒湿,由于年代久远,又未能及时妥善保存,采用醋酸片基制成的胶片就会患上‘醋酸综合征’,如果不及时‘隔离’,就会传染给其他胶片。长期跟老胶片打交道,也会掉头发。”左英笑着说,收到这部福建电影制片厂1973年出品的向东渠建设纪录片后,资料馆正对胶片进行技术和艺术评估,以开展下一步修复工作。
据介绍,安溪数字资源中心系中国电影资料馆首个异地数字备份库,总投资5亿元,主要建设安溪数字资源中心、国家影像修复基地、融媒体制作基地、艺术影院等。其中,数字资源中心装修已完成,将成为全球三大电影数字化修复基地之一。
“这里具备五大功能,包括电影档案保存、电影档案修复、电影文化推广与交流、电影研究与教学、电影后期制作、网络视频播放等。”左英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的业务重点包括:一是壮大影视修复业务,依托全球前三的影视修复基地,搭建影像修复研发交易平台,开展老电影修复及重新上映,开展视频拆条交易业务;二是开展影视记忆服务,依托忆库公司,打造“喜马拉雅AIGC研发中心”和“记忆整理保存服务平台”,抢占数字记忆生产服务市场;三是丰富影视存储资源,在已有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字备份库(存储全国所有数字电影)的基础上,筹建中华文化基因和华人形象基因库数据资源存储平台;四是拓展影视产业链条,开展影视文化活动,建设虚拟拍摄基地,助推特色文化保护,创新城市形象IP。
安溪数字资源中心不仅有上述功能,还同时拓展了其他产业链条。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同时承担电影艺术研究和电影教学的职责。这两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前来安溪采风,学生们扎根基层、贴近现实,从中汲取历史文化养分,诞生了不少“亮眼”的剧本。去年,“新安溪人”左英把太太也从北京接来安溪生活。“就像是咖啡与茶。”他这样形容在安溪的工作与生活状态,赶项目时每天两三杯咖啡,闲暇时有铁观音的清香为伴。数字资源中心正利用好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结合本地民俗文化以及旅游资源,实现文旅合作,让游客参观影视修复平台的同时,也参与艺术电影观赏与交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以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为核心,安溪县将发力影视大数据产业:重点打造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中影星光小镇,建设集影视拍摄、渲染、修复、存储、分发、旅游以及影视人才培养、剧本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影视产业聚合中心。
(综合《福建日报》部分素材)
相关新闻
首个异地数字修复基地为何设在安溪
对于在安溪设立首个异地数字备份库和异地数字修复基地,中国电影资料馆党委书记、馆长孙向辉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
2019年6月的一天下午,在厦门出差的孙向辉馆长应朋友之邀,到安溪县龙门镇走一走。首次到访安溪,她颇感意外:“不但看到了绿水青山,还看到了隐藏在群山与乡村之间的现代化数据中心。”当年,她带领资料馆调研团队走访了贵州、杭州、张家口、西安等地,为设立异地数字备份库选址。这次意外之行,让安溪进入了孙馆长的视线。
“隐藏在群山与乡村之间的现代化数据中心”,位于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内,是“数字福建”规划建设的两大数据中心之一,拥有2万个国际最高T4等级标准机柜规模,已投产4600个机柜。该产业园一期建设2000亩,于2010年4月开始筹建,2015年5月正式开园运营。
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大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资源有限的山区县,抢滩布局“数字福建”建设后,该走什么路子?凭什么吸引高大上项目?望着“躺”在机柜里的数据,安溪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数据“活”起来,真正产生价值?如何后发先至,一步抢占高端?
中国电影资料馆这一国家级电影大数据项目,成为安溪县最合适的“意中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县里逐渐明确:要借力‘新基建’东风,发挥数据中心优势,聚焦大数据细分市场领域,引进龙头项目,发展特色更鲜明、结构更合理、链群更完整、竞争力更强劲的现代化数字经济产业。”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告诉记者。
2020年,经过积极争取,安溪在全国各地强劲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2021年12月1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项目正式落户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总投资约5亿元。根据规划,项目将建成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字备份库、国家影像修复基地、融媒体制作基地、艺术影院等主体功能。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
“既在想象中,又超出了想象。”孙向辉馆长说,原本只打算设立数据备份库,如今升级为功能更加丰富的数字资源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3.0版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双方合作有了无限空间。 (综合《福建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