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西街,肯定是去泉州的第一站啊。”
“为什么大家都说西街很好玩,真的吗?”
“跑这么远来看西街,怎么让这趟旅游更值得呢?”
……
泉州成为世界遗产城市,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泉州,作为认识泉州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西街往往被选为第一站。如何以正确方式“打开”厚重、多元、鲜活的西街,恐怕很多人还不得其解。
西街千年的积淀,藏在两侧纵横的古巷中,只有走进去,才能读懂。千年西街,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她的故事太多、太长,要读懂、读透太难了。记者提供几个认识西街的视角和途径,抛砖引玉。如果您有机会慢下脚步、认真聆听、仔细品味,也许,您与西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黄宝阳/文 本社资料/图
古韵西街:完整保留古城肌理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西街不只是一条街,不是只有开元寺所在的东段,不只有一条1700多米的长街,西街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包含着丰富的肌理——街面两侧蜿蜒纵深的20多条老街古巷,一千多年来,小巷里走出的人、发生过的故事、留下的足迹,都层层叠叠地寄存在小巷里。
西街片区迄今仍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城肌理格局。西街片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古大厝34处、洋楼3处、宗祠1座……在这里,你走三五步就有一个文物古迹,三五步就能看到一个名人故居,三五步就可听闻古街巷里的遗闻轶事、民间传说。
西街小巷中,自唐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走出过影响时代的著名人物。东段的象峰巷、古榕巷、三朝巷、台魁巷、井亭巷、旧馆驿巷、裴巷、金钗巷、新街等;西段的甲第巷、曾井巷、甘棠巷、孝感巷、奉圣巷、打铁巷、五夫人巷、文魁巷等,巷子里,有唐代泉州登科甲第一人欧阳詹,著名理学家蔡清,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曾公亮,近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走进哪位历史名人的故居,或与名人的裔亲擦肩而过。
西街小巷多,街中有巷,巷中套巷,从街口往小巷深处走去,起初不到半米的狭窄巷子,走着走着,可能就别有洞天、豁然开朗;看似平平无奇的小巷,却名人辈出、历史悠久……不走进去,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将遇到哪个朝代、哪段历史的碎片。
所以,答应我,来西街,不要只在街上走走逛逛,一定要走进巷子里。
厚重西街:不止有开元寺
一日西街一千年,西街不止有开元寺,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区域和中心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西街自唐宋早期起,便长期作为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除了开元寺,西街还有许多历史古迹。
开元寺被视为泉州历史文化积淀的集大成者,然而,不少人来到开元寺,只是将其当一个规模宏大的寺庙来游览,这也非常令人遗憾。“先有开元寺,后有泉州城,一部开元寺,半部泉州史”,开元寺比1300多岁的西街更古老,开元寺有多个“中国之最”——作为世界遗产点的开元寺,不仅有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东西塔、我国现存最完好的古戒坛甘露戒坛,还是中国唯一拥有印度教遗存的佛教寺庙。这些点都不能错过,此外,开元寺里还有许多值得看的东西,比如1300多岁仍然生机盎然的古桑树、拜庭内两座宋代宝箧印经塔、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内的飞天乐伎、弘一法师纪念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仅东西塔的故事,就值得讲上一整天,时间允许的话,至少要安排2天在开元寺。
除了开元寺,西街片区还有星罗棋布的古迹,时间坐标往远一点拨,这里有世界遗产点南外宗正司遗址,唐代泉州登科甲第一人欧阳詹府邸,宋代状元、一代贤相曾从龙出生地的状元井,古泉州城的中心、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定心塔,明户部侍郎庄国桢故居,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故居……近一点,有建于1895年的基督教泉西堂,有融合中西风格、近百岁的泉州中心地标钟楼,有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校长谢希德、林祖赓、庄善裕、陈笃信的故居……这里还有许许多多承载泉州华侨文化的番仔楼,如建于1915年的西街116号洋楼、八角楼等等。
“西街是活态的博物馆。每条巷子名字的来历、名人典故、郡望堂号、祠堂、铺境神明、建筑样式……哪个都能串起泉州历史,甚至可以把中国历史贯穿起来。开元寺的印度石刻、木庵禅师东渡日本的故事、华侨在外打拼的历史……又能把泉州与世界连在一起。”来自北京的资深背包客、现居泉州的驻地创作者青马说。
烟火西街:
保留浓浓“乡愁”
泉州素有“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美誉。在西街,从清晨到黄昏,只要放慢脚步,便随时能感受“半城烟火半城仙”的鲜活,这里还留有许多人怀念的属于乡土中国的“乡愁”。
西街是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缩影,这里浓缩着泉州千百年来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泉州人重情重义,民间自古多崇奉忠义英烈之士,西街除了开元寺供奉的佛,还有许多深藏在小巷甚至民居中,被附近居民视为保护神的各类“专职”神仙、铺境保护神。裴巷内祀张巡和许远、拥有200年历史的彩华宫,开元寺旁民宅内供奉的保护妇女儿童的女神“奇仕妈”,西段奉圣宫供奉闽台戏神田都元帅雷海青,三朝巷民宅中供奉的李仙公和开元寺对面“菩萨巷”里的“大哥公”……护佑境民的公共境庙,与寻常人家和谐地融为一体,是泉州开放包容文化在宗教上的一个体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也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了。这些宫庙,尽管很小,无论什么时候去,都能闻见虔诚信众供奉的香火。
食在当地、食在当季,泉州拥有超过140种的风味小吃,在西街可以找到大半。有别于随处可见的“网红店”,街上许多老字号,已经过泉州人挑剔味蕾考验过流传了数十年、上百年,是地道的泉州滋味。每天清晨,当开元寺内的诵经声响起,喷薄而出的朝阳轻盈地落在东塔塔尖,西街的老店也会陆续醒来,店门的木板一块块搬下来,一口口锅热起来,香气便四处飘散,康庄满煎糕、亚佛润饼菜、海丝金凤元宵圆、曾氏老记面线糊、小时候味道的甜油餟、孟氏食品的蒜蓉枝、山腰梅兰浮粿、西街田螺王……都是泉州人光顾数十年的“古早味”。
原生态西街的烟火气,是很多人心中的亲切时光。如果能早起,一定要到西街西段,这里游客不多,市井生活气息浓郁。当东段的喧嚣渐渐停下,西段做早点批发的店铺们,开始升起这座城市的烟火。天刚露白,西街早市便开始了一天的繁华,四面八方的摊贩,披星戴月挑着担赶来这里;街上两侧卖满煎糕、油条、花包、发糕、馒头的店前,在一个个热气腾腾的蒸屉前忙碌着,批发的小贩、上班族、买早点的主妇们,见缝插针地寒暄几句,然后来去匆匆……“这里有生活的味道,是暖的,太容易感到幸福了。”一位资深驴友说。
在资深旅游达人们心中,西街是最中国的“古早味”,市民仍然在这里如常生活着,延续着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民俗,以自己的节奏过着自己的生活,这才是西街最令人着迷的烟火气。因此,如果你走进西街的人家,他们刚好在泡茶,又热情地邀请你,不妨坐下来喝一杯,听听他们“话仙”(闽南语,意为聊天),品品泉州烟火气中的茶香气。
鲜活西街:
五湖四海朋友谈笑风生
西街既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许多地方的古城、老街已人去街空,而在西街,不仅住着当地居民,还有很多出走并回归的年轻泉州人,也有许多从各地慕名而来并驻留的“西街青年”,他们都乐于交朋友,乐于将他们心中的西街故事与你分享。
除了老宫庙、老建筑、老字号等富有时光味道的“老”元素,西街还有风格清新、装修独特的酒吧、咖啡馆、民宿、花店、烘焙店等;小巷里,有许多文艺青年,他们创作的关于泉州的音乐、手艺、画作等文创作品,从这里走向远方。
人是城市最有趣的风景,如果你想全方面了解西街,不妨随意走进西街街巷中的一家小店,主人的话题,可能会纵横古今中外,渊博得令你惊讶。你可以到被戏谑为“西街最破的店”的“怀古堂”书店,听老板老陈聊一聊,他如何从泥水匠成为书店老板,淘一淘他店里关于泉州文史地理的老书旧物;可以到台魁巷保和堂老铺,听明朝著名理学家蔡清的后人说这贴从1796年传到现在的老膏药背后的故事;可以到象峰巷许天恩的家里,欣赏下他雕刻的1∶100的微缩东西塔,听他说说老西街的模样……
如今,西街还聚集了许多热爱古城、热爱西街的青年,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西街青年”。你可以到井亭巷路口的井间茶寮,听听青马为何走过大半个中国后留在西街;可以到“美好生活”小酒馆,听听土生土长、出走后回归的泉州青年郑达真,说说她小时候的西街什么样子;也可以到芥子书屋,跟主理人彬彬聊聊,为什么她一个外地人在泉州,却有落地生根的踏实感;还可以到西街奉圣巷赖氏华侨古厝洋楼,听蔡舒翔如何从纪录片《看见西街》开始重新解读西街片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西街留下来,已不知不觉融入西街,成为西街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