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久,读书继世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耕读教育的总结。“耕”指农耕,是百姓生活之源;“读”指读书,为士人立命之本。现在各地一些中小学校纷纷开辟“耕读乐园”,学生拿着农具,为一片片苗圃松土、播种、浇水,种下希望的种子,他们也在劳动中收获了快乐,获得了成长。(据光明网报道)
耕读教育,就是“亦耕亦读”,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耕读文化的内涵深厚而广博,包含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比如读书明理、敬天法祖、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说过“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明代诗人徐勃也有诗云“一犁春雨挟书耕”。
有人说耕读教育是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产物,“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现在已经过时。其实不然。在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的今天,这种既亲近书本又亲近土地的“耕读之风”老传统依然值得提倡和弘扬。
读书以达礼义,实为立德之要。耕读实际上是传统士子修身齐家、兼济天下的方式,其文化基因绵延至今。耕读中的“读”十分重要。孩子的梦想大致形成于童年期和青春期,阅读对于他们实现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阅读是少年儿童人生成长的精神摇篮。因此,老师要引导孩子多读优秀课外书,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家长也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徜徉在书海中。
耕作以事稼穑,此乃立身之本。耕读传家是中华优良家风传承,通过对勤劳耕作、崇尚创造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的意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通过“耕读乐园”,可让学生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不易,也可让学生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耕作丰收之乐。通过劳动可提高孩子们的协同精神、进取精神、吃苦精神和专注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可以说,劳动不仅是学习的课程,也是一堂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当然,老传统也要注入新活力。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今天,人们的阅读对象,早已不只是纸质书籍,有声阅读、电子阅读、“云”上阅读已成必然。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劳动课方面,要让劳动变得有趣,形式上有所创新,内容上更加丰富。同时,需要警惕功利心和走过场,避免劳动课沦为鸡肋。要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对“劳动光荣”价值观有更多的认同,让学生真正理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含义。
“晴耕雨读”不仅有字表上的诗意盎然,在如今“双减”政策深入落实的背景下,耕读教育也为中小学教育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选择。把知识从教室里搬到了田野上,让少年儿童体验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精妙规律,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感知自然的力量、享受劳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