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都市·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警惕外来入侵物种》追踪
揭秘“生态杀手”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的植株高大健壮、茎秆挺拔,有叶鞘,叶片互生,呈长披针形。
芦苇分枝更多,总体上叶面积较小,茎节叶鞘下部较短,而叶鞘上部较长。(网图)
(图片来源:林业部门)
在泉州湾洛江段,挖掘机正在清除互花米草。
扫二维码
查看除治视频

挖根、翻转、深埋……近日,行走在泉州湾沿岸,细心的市民会发现,离岸边不远处的滩涂上时常有挥舞着“铁臂”的挖掘机在作业,一丛丛绿色的草状植物被挖掘机的“巨手”挖出,再进行180度的翻转,最后用淤泥深埋。在一个个重复的动作下,原本郁郁葱葱的景象渐渐“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黑乎乎的滩涂,滩涂上能看到不少鸟儿在觅食。

“那是什么植物?”“有点像芦苇”“为何要挖掉?”不少市民看到后不禁发出疑问。就此,记者多方了解,为市民揭开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互花米草的真实面目。

□本报记者 魏晓芳 郭芳蓉 张九强 实习生 徐秋惠 文/图(除署名外)

何为互花米草?

2003年,互花米草被列入16种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何为互花米草?如何分辨它和芦苇的不同?它又有何特性?

茎秆粗壮高大 根系十分发达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晋江的水头外线沿岸,站在岸边可以看到远处滩涂上三台挖掘机正在作业。挖掘机先将互花米草的根系挖起,再将根系朝上、茎叶朝下反扣,多次下压,使互花米草植株全部压入淤泥中深埋,阻断氧气传输,最后将滩面整平,以此达到除治互花米草的效果。

走到滩涂边上,记者找到了几株还未被铲除的互花米草,仔细观察发现,互花米草的植株高大健壮、茎秆挺拔,有叶鞘,叶片互生,呈长披针形。为了解其根系情况,记者抓住其中的一株,用力一拔,互花米草的茎秆被拔起,却仍有不少根系遗留在淤泥中。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难以区分互花米草和芦苇。其实,从形态上来说,芦苇相比互花米草分枝更多,总体上叶面积较小,茎节叶鞘下部较短,而叶鞘上部较长,比节间长,且不互生。

据了解,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为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3米,茎秆粗壮高大,根系十分发达,大部分密布于地下30厘米深的土层中,有时深达50—100厘米。顶部的花序呈圆锥状,具有10—20个穗形总状花序,花药成熟时纵向开裂,花粉呈黄色。

盐生植物 耐海水泡

“互花米草原本是天生的‘固滩能手’。”泉州刺桐科学传播学者、泉州师范学院海洋生物系副教授邱勇介绍,由于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达到抵御台风、消减海浪,实现保滩护堤造陆的目的,互花米草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大多数植物无法忍受海水的盐度,以及长时间淹水的缺氧环境,无法在海滩上生长。而互花米草具有盐腺,可以将根部吸收的盐分排出体外,还有着发达的通气组织来为根部供氧,因此能耐受每天12小时的海水浸泡。”邱勇介绍,互花米草是一种典型的盐生植物,从淡水到海水具有广适性,对盐胁迫具有高抗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通常生长在河口、海湾等沿海滩涂的潮间带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滩上,以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海滩上生长最好。

繁殖能力强大

“固滩能手”变“生态杀手”

据了解,互花米草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的有性繁殖和根状茎或断落的植株的无性繁殖。地上植株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开花结实,进行有性繁殖,地下部分(根茎和须根)可吸收养分,促进生长,并进行无性繁殖。

互花米草穗粒数最多可达665粒,每平方米互花米草可结种子几百万粒。成熟的种子能随风浪、海潮四处漂流,遇合适的海滩位置和较好的立地条件能自行萌芽。互花米草强大的繁殖能力,让它从“固滩能手”转变为“生态杀手”。

互花米草有何危害?

1979年,互花米草被引进到我国,并首先在福建省的罗源湾引种成功。之后,互花米草对我国滨海滩涂环境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加之其自身超强的扩繁能力,又缺乏天敌,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便扩散到我国几乎所有的滨海滩涂湿地,成为滨海滩涂分布面积最广的盐沼植物,对我国滨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侵占生长空间

威胁红树林生存

据悉,1982年互花米草在泉州湾引种,如今在潮位4米至高潮线、内湾中潮位高部以上及没有养殖、无法养殖或养殖强度小的滩涂区域,基本都成了互花米草的天下。

在泉州湾洛江段的红树湾,记者沿岸行走看到,一排生命力顽强的互花米草将红树林紧紧围住,部分茎秆高度可达1米以上,影响着红树林的生长。站在晋江水头外线沿岸,也可以看到互花米草除治后的滩涂上种植了不少小株的红树林,石狮市自然资源局林业资源站站长林明富表示:“红树林生长速度慢,而互花米草生长速度快,强大的生命力会使其挤占红树林的生长空间,威胁到红树林的生存”。

破坏栖息环境

减少鸟类种群数量

多年来,泉州湾沿岸互花米草的不断增长,已经占据了滩涂湿地,严重威胁到候鸟正常迁徙与栖息。同时,互花米草叶片比较尖锐,致密的植株会阻截细小的泥沙,形成泥滩,使得底下的鱼类、沙蚕、泥螺、钩虾等无法生存,而这些原本是候鸟的重要食物。

“互花米草的扩张会侵占鸟类的栖息区域和觅食区域。鸻鹬类、鸥类、雁鸭类等鸟类找不到食物,无处停脚,就令其不得不暂别这个停歇地。”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表示,互花米草对鸟类的影响是很大的。“最近我们甚至记录到了27只白额雁,这是很少见的。在泉州湾停留的越冬候鸟也越来越多,这和我们泉州湾的互花米草整治良好是分不开的。”吴轲朝说。

侵占沿海滩涂

影响滩涂养殖

在泉州湾洛江段,互花米草除治后的滩涂上,时常能在白天退潮时看到不少附近居民在滩涂里进行水产养殖。

“我们原本的养殖面积会更大一些,有些地方本来我们是可以作为养殖用的,互花米草长起来后能养殖的地方就越来越少了。”周边一养殖户介绍,互花米草生长速度非常快,一再侵占他们的养殖滩涂。看到一大片的互花米草被清除后,养殖户十分开心。

如何除治互花米草?

多年来,为了消除互花米草造成的生态灾害,不少科学家和湿地保护部门先后做出了努力,尝试各种方法来除治互花米草,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除治方法多样

选择应因地制宜

目前,互花米草主要的清除措施有物理控制、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三种。其中物理控制方法很多,主要集中于清除根茎、深翻并填没、焚烧、收割、淡水浇灌、遮阴法等。

化学控制主要是应用除草剂,快速有效,效果明显,但通常有一定残留,可能污染环境,从而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生物控制主要是利用动物取食偏好(如叶蝉)或者植物化感作用来进行控制。生物控制从理论上来说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没有很成功的先例。

邱勇认为,各地互花米草的情况不一样,在除治方法上,应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除治方法。目前我国最常用的除治方法就是物理控制,对成片分布的互花米草,鼓励采取刈割+旋耕、刈割+翻挖根部、深翻等方式进行除治;对零星分布或红树林内散生的互花米草,鼓励采取人工挖(拔)除。

经了解,人工挖(拔)除法适用于新入侵、新萌发、零星分布、小面积、离岸近,以及与红树林或其他乡土植被混生分布的互花米草的除治。该方法施工灵活,可清除新生的互花米草,但除治效率较低。刈割+旋耕法则适用于中、高潮位滩涂,特别是互花米草连片大面积分布,且淤泥底质较硬的区域,除治率可达90%以上。刈割+翻根法适用于低、中、高潮位滩涂,特别是互花米草连片大面积分布,且滩涂底质较松软的区域,除治率可达85%以上。深翻法适用于低、中、高潮位滩涂,特别是互花米草连片大面积分布且滩涂底质较松软的区域,除治率可达85%以上。

全市开展攻坚行动

除治工作有序推进

今年9月,福建省政府网站发布《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9月30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泉州市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互花米草的整治力度。

对于互花米草的除治,我市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除治方法,采用物理除治方式,依法依规开展除治工作,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对成片分布的互花米草,鼓励采取刈割+旋耕、刈割+翻挖根部、深翻等方式进行除治;对零星分布或红树林内散生的互花米草,鼓励采取人工挖(拔)除。此外,还根据当地互花米草生物学特性、生长规律、海洋洋流流向和沿海季风风向,准确把握除治时机,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顺序,提高除治效率。“除治最好在互花米草种子成熟前完成,避免成熟种子散落滩涂随潮水四处扩散。”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从泉州市林业局了解到,全市现有互花米草19061.42亩,截至10月17日,全市已除治互花米草9465亩,完成49.66%。其中,台商投资区6290.74亩互花米草已清除6000亩,丰泽区5170.95亩已清除135亩,晋江市2040亩已清除446亩,惠安县1929.64亩已清除181亩,泉港区420.04亩已清除354亩,南安市389.05亩已清除91亩。

除治后加强动态监测

健全滩涂管护长效机制

“后期对互花米草进行动态监测,长效管护十分重要。”市林业局工作人员表示,除治后各地要加强监测,构建天空地一体协同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报告、迅速开展除治,做到“早发现、早除治”。针对互花米草根茎难以有效清除的问题,通过合同约定等方式,确定除治实施单位,持续做好后续跟踪,落实延伸管护责任,及时清除遗留根茎复萌的植株,并严格实行效果评估和验收,巩固除治成效成果。此外,各地要完善日常巡护,建立健全滩涂管护长效机制,对发现复发或新入侵的互花米草植株,及时予以清除,持续有效遏制增量。

《泉州市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要求,至2024年底,新增的互花米草得到及时除治,除治后的滩涂基本得到科学修复(其中20%采取种植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除治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生态功能持续恢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并开展互花米草监测,做好预防防范工作,巩固治理成果。

鼓励群众参与其中

发现后及时拔除

“除治后各地将对互花米草开展为期三年的专业管护,对发现复发或新入侵的互花米草植株及时予以清除,群众一旦发现新萌发的互花米草,可以采用人工拔除的方式及时将看到的互花米草清除,防止它进一步蔓延扩散。”林明富表示,希望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加强对互花米草的认识,看到后主动参与到互花米草的除治工作中,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尽一份力。

邱勇认为,广大群众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大家应该做到不随意散播和丢弃互花米草,防止其种子随波逐流传播。在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中积极配合工程进度,积极配合清除有关零星的养殖物及附着物等”。

他山之石

崇明东滩

六法治理互花米草

2006年起,东滩保护区在上海市林业局的领导下开始联合市科委等20多个委、办、局以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有关高校开展互花米草生态治理的研究,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互花米草控制与治理人工强干预的工作思路,针对东滩互花米草分布特点和生物学习性,创造性提出“围、割、淹、晒、种、调”综合治理方法,形成大规模清除互花米草技术综合集成。将互花米草群落用围堰包围起来,水淹至40厘米以上,割掉地上部分,淹死水下部分,经过充分曝晒之后,种上一定密度的土著植物,再调节这块地的水分、盐度和水位,最终将其修复为适宜各种鸟类栖息的滩涂湿地,修复后的湿地生态面貌初步呈现,大规模的迁徙鸟群可以集中栖息。

在中央湿地补助资金、市级城维资金的支持下,他们于2010年起在保护区捕鱼港区域开展多个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中试示范项目,集成物理、生物和工程等多种手段,治理互花米草取得初步成功。

广东珠海淇澳岛

造林治理互花米草

广东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坐落在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的西北部,是中国人工修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曾经由于互花米草的入侵,淇澳岛红树林外围的大片红树林滩涂被占据,天然林难以向外扩散,甚至退化。入侵物种严重影响淇澳岛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导致保护区湿地的物种多样性不断减少,可持续发展情况堪忧。

淇澳岛治理互花米草,以“无瓣海桑遮阴”造林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与扩散。在淇澳岛河口湿地的互花米草泛滥区人工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在红树林中种植无瓣海桑后,可使得互花米草受到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限制,并且可使其株高变矮、盖度减少、多度降低、频度较小、茎叶比增加、增大、生物量减少。速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在同互花米草对光资源的争夺中处于优势,成功控制了互花米草的蔓延。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版
   02版:二十大特别报道
   03版:二十大特别报道
   04版:二十大特别报道
   05版:评论·聚合
   06版:都市·深读
   07版:都市·社区
   08版:都市·社区
   09版:经济·资讯
   10版:经济·资讯
   11版:经济·财富
   12版:经济·房产
   13版:地方新闻
   14版:教 育
   15版:校园风
   16版:综合新闻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0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1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番客楼里的桥心
   24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揭秘“生态杀手”互花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