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泉港区深入贯彻落实泉州市“涌泉”行动,在政策设计、平台搭建、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构建涵盖人才“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的人才生态圈,厚植人才沃土、壮大产业基础、释放创新动能,为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和能级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释放政策红利
打造人才集聚“新磁场”
“当前我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需要一大批掌握前沿的科技人才、‘高精尖缺’人才,更需要大量技术型、实用型人才。”泉港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区以“涌泉”行动为契机,叠加出台了“1+8”人才新政,贯通人口、人力、人才资源的转化通道,把引才目标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产业人才及教育、医疗等高层次人才,着力以人口兴旺推动人气集聚、以人力丰富促进就业增长、以人才荟萃托举产业发展。
据悉,该区配套出台的“涌泉行动·人才进港”等9份引才政策,每年投入近2亿元资金,涵盖生活补贴、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福利待遇,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竞相涌入泉港创业就业。比如,给予“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最高20万元生活补贴和1000元/月家庭奖励;给予七类教育医疗人才最高280万元经济补助;给予从事重点产业人才每平方米600—1000元购房补助……
除了出台一系列针对性的引才政策,泉港区在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也精心作为、下足功夫。打造人才会客厅、推出“泉港优才一卡通”、提供28项服务事项等一系列“真招实策”,多措并举办好人才“关键小事”。同时,在主城区专门规划500亩用地,建设集居住、消费、文娱于一体的青年人才主题社区,将人力资源转化成区域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泉港、落地泉港。
拿得出“真招实策”,舍得花“真金白银”。今年以来,该区吸引大量人才“抢滩登陆”,共新增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75人,从事基础行业的人才2700多人。
拓宽成长空间
释放人才发展“新动能”
“区里出台了基础性人才发现选拔机制,通过赛事选拔可以择优认定为高层次人才,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连日来,建筑工匠张华山正加紧为即将到来的第二届砌筑工匠技能竞赛做准备。曾拿下2021年全区建筑工匠墙面贴砖技能竞赛第一名的张华山今年更有信心,他说政策越来越好,机会越来越多,必须更加努力提升技能。
近年来,泉港区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主体作用,在“管行业必须管人才”上做足文章。聚焦“车间工”“仪表工”“砌筑工”等基础产业和生产一线的人才,建立包括建筑工程、家政服务、文化旅游等28个重点领域行业的基础性人才信息库,做到“覆盖全、底子清、情况明”,实现人才队伍动态管理。同时,采取单位推优、行业举荐、赛事选拔等方式,明确基础性人才选拔认定的具体资格条件,择优认定一批优秀基础性人才为泉州市第六、第七层次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共发现选拔优秀基础性人才185人,择优认定高层次人才17名。
此外,该区还鼓励基础性人才提升学历层次及专业技能,对取得学士以上学位、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给予奖励,进一步拓展人才成长空间。
坚持产才融合
构筑人才兴业“新引擎”
“依靠泉港区石化产业集群、石化平台集中、石化人才集聚优势,我们引进了9个由专家学者领衔的科研团队,国家级、省级人才20人,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中化泉州厂区内建成中小试基地。”清源创新实验室科研与知识产权部负责人芮晓霞介绍说。
近年来,泉港区持续深化拓展产学研合作,全力打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堵点,打造集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一体的创新转化链条,使科技“富矿”转化为产业“富矿”。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泉港区以清源创新实验室为载体,建立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常态化邀请14名化工院士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研讨,带动关键技术问题突破,首批评审立项7个项目,其中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为进一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该区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高附加值产品,引入中琉科技、福建气柜、佑达环保等7家公司入驻,转化落地4项关键核心技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超10亿元。
下一步,泉港区在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基础上,提速构建文旅经济、商圈服务、粮油食品、新材料等“1+N”现代多元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既有顶天的月亮,又有满天的星星”的多元产业新格局。
(洪坤泽 林智文/文 林弘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