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各显神通 做精秋茶
今年秋茶收获以来,安溪茶农们在采茶、制茶工艺上下功夫,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制作出更高品质的茶叶

今年,在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面前,安溪县加强了气象服务、技术服务,广大茶农、企业、合作社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根据海拔、温差条件,通过精致化调节修剪时间、调整制茶时间;通过肥水调节,延长茶叶采摘期;根据天气变化,按照乌龙茶采摘标准实行适当嫩采、成熟一批采摘一批,分期分批采制茶叶等。

□本报记者 许文龙 通讯员 苏培凌

生态化管理茶园

降低天气影响

天气是茶树发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最关键的外部因素,遇到旱热天气,气温高达35℃时,茶树的新梢就会停止生长,茶树明显老化。这种恶劣的天气,非常考验茶园的管理,管理越到位优势越明显。

“我的茶园都是采取梯壁留草的方式,一年只割两次草,割下来的草覆盖在茶树下,可以帮助土壤保持湿度。”谈起今年的秋茶,安溪县德茗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庆章如是说。他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位于西坪,拥有1300多亩茶园,以“企业+合作社+农户”为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和帮助茶农“种好茶、制好茶、卖好茶”。他说,茶园生态环境好,杂草覆盖下的土壤不会太干,鲜叶含水分和厚度、嫩度呈理想状态。之前茶园还配套建设了喷灌系统,从山上引山泉水储存在蓄水池中,往年天气正常,基本用不到。今年雨水偏少,他及时安排工人在夜间气温低时,打开喷灌系统为茶树浇水。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高建发茶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陈春介绍,他所管理的茶园通过科学化、生态化管理,以及对恶劣天气的及时反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降低了今年秋茶的损失。在安溪县龙涓乡,安溪铁观音名匠刘文品管理的生态茶园草木共生,茶园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副教授陈志丹介绍,茶树无需太强烈的光照。茶园周边有林,能起到产生漫射光的作用。茶园套种大豆、花生等草本,构建复层异龄混交林,落叶和腐草产生的有机质通过雨水滋养下方的茶园,能保水保土保肥,形成自然调控能力强、稳定的茶园生态系统。

多年来,安溪县委、县政府持续推广茶园种树、梯壁留草等措施,丰富了茶园大生态,有效降低极端高温辐射,通过周边树木、梯壁的草,极大提高茶园大生态保水能力。持续推行茶树留高、茶园稀植等栽培管理方式,培育“茂大壮”茶树,让茶树长得更好、树势更壮。留高后的茶树,根部更深,茶树保水能力更强。同时,安溪探索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茶园周边有林、路边沟有树、梯壁梯岸留草”“县域大生态—茶山小生态—茶园微生态”等诸多建设模式。

采茶制茶更用心

秋茶品质稳步提升

如何提升茶叶品质,成为许多茶农们思考的重点。“适当嫩采、保水做青”是制茶大师们的一致共识。按往年的习惯,采制秋茶一般会等到顶叶“半开面”采摘。“今年气温较高,茶叶的齿韧性会比较差,建议‘小开面’就采摘,即顶叶刚刚驻芽,这样品质会更好。”王庆章说,“由于受雨水不足影响,茶树长势不好,为此合作社茶农进一步完善采摘工艺,采取‘大叶先采、小叶后采’两次采摘的应对措施。”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是茶农们制茶的重要技术要则。安溪铁观音属于半发酵茶,工艺精湛,在所有茶类中工序最为繁琐,做茶时要寻求最佳发酵程度、最佳平衡点。慧芳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志宏长期以来对茶叶的栽培、初制、精制勤于钻研,拥有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铁观音茶园生产基地,及大规模的制作加工现代企业。在他看来,受气候影响,茶青水分含量比较低,制茶技术参数要相应地稍微做调整,即轻晒适当重摇,保水保青。

根据气象观测,各地温湿度有所差异,掌握原则:高温高湿的,宜轻摇短凉,适当提早炒青;高温低湿的,宜轻摇薄摊短凉,可地面洒水、关闭门窗;低温低湿的,宜多摇厚摊,关闭门窗;低温高湿的,宜较重摇较厚摊。晒青要适当轻晒,将失水率控制在6%左右。做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由于地域、土壤的差异性,有些产茶区的茶叶角质层较厚,在制茶上更应该注重“杀青”环节。

安溪县茶管委办主任陈志明分析,秋茶质量持续向好的原因有多方面,比如茶叶赛事制度的改革极大提高了茶农适度嫩采的积极性,茶叶集中采制期间天气晴好,为好茶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县生态修复、土壤改良、茶树留高、适度稀植等茶园基础管理方法也促进了茶品质提升,茶农更加注重茶叶的精细加工,所以今年秋茶中高端茶叶占比显著上升。

初制集中加工点

制茶更专业标准

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是乌龙茶黄金桂的发源地,成立于2008年的罗岩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小有名气。秋高气爽制茶忙,罗岩村主任林海城正在茶厂里一边查看今年的茶青质量,一边指导工人们制茶。作为罗岩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自秋茶开始采收以来,他就十分忙碌。“我们合作社有社员205户,基地茶园面积1100多亩,初制厂房两座,配有现代制茶工具36套。”他说。

今年的气候变化让林海城深刻意识到管理好茶园的重要性。在合作社社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通过不断提升制茶工艺,让今年合作社秋茶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精品茶的价格甚至比去年翻了一倍,毛茶销售也是供不应求。”他笑着说。这也得益于合作社初制集中加工点“1+6+X”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合作社分别签订茶山茶园监管、茶青包销以及价格保障协议,茶农必须接受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要求,在茶树修剪、翻土除草、施肥用药、时间把握等方面服从监管,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至少20%的价格收购茶青,或者按斤收取茶叶加工费用,组织开展茶叶生产培训,真正解决农村劳动力缺失、茶山茶园管理不规范、制茶技术不高等实际问题。同时,合作社整合在茶山茶园管理、看青摇青炒青、传统制茶技艺、市场品牌推广等方面的技术能手,以夫妻档或家庭式全过程参与种管产销各环节,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

虎邱镇副镇长林志辉介绍,近年来该镇一直致力于鼓励扶持各村建设茶叶初制集中加工点,着力解决当前农村普遍劳动力缺失、部分茶山茶园管理不够精细到位、部分茶农制茶技术低下、企业合作社缺乏集中加工场所等实际问题,走茶叶种产销专业化分工、集约化加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推广之路,增强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茶产业高质量“二次腾飞”。

3 上一篇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要 闻
   04版:要闻
   05版:评论·聚合
   06版:综 合
   07版:都市·民生
   08版:都市·民生
   09版:都市·法治
   10版:经济·资讯
   11版:经济·产业
   12版:经济·财富
   13版:地方新闻/房产
   14版:地方新闻
   15版:清源·校园风
   16版:综合新闻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1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4版:泉州“狮”话
多元交易推动 秋茶供不应求
各显神通 做精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