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百年中山路 一段风云史
有关中山路的藏品,展现了老泉州人的生产生活场景,洋溢着刺桐城满满的烟火气息,也诉说着穿越时空的海丝故事
20世纪80年代泉州生产的黑白电视机
清代泉苑茶庄锡质茶叶罐
明代德化瓷克拉克瓷盘
清代协丰绸布铺招牌
老烛台
线装本《温病条辨汤方歌诀》
温陵弢社惠安登社诸吟友当年的老照片
石秤砣

核心提示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纵贯南北的中山路,百年间人潮熙攘,留下一段磅礴的商业盛景,镂刻出独属于中山路的时代印记。

近日,以“宋元泉州城 百年中山路”为主题的中山路藏品展在泉州中山路原五交公司展出。时光流逝,历史的回声依然响彻在耳畔,中山路的百年风华、刺桐城的烟火人间,镌刻于每一帧老照片、每一个老物件、每一段老故事里。

□本报记者 曾广太 文/图

穿插“海丝、民生、民俗”要素

“宋元泉州城 百年中山路”藏品展由泉州市文联、鲤城区委宣传部、鲤城区文联、鲤城区文投集团、鲤城区中山路及周边商圈管委会和泉州市收藏家协会主办,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协办。

藏品展以中山路由北向南延伸,从威远楼开始,到顺济新桥结束。整条线路以“海丝、民生、民俗”为要素穿插布展,也有欧阳詹、李贽、李功藏、黄宗汉等历史人物的踪影闪烁其中。

20世纪80年代泉州生产的黑白电视机、老烛台、“罗克照相馆”老相片、“相如画室”老照片……这些民生、民俗藏品,展现了老泉州人的生产生活场景,也洋溢着刺桐城满满的烟火气息。像罗克照相馆,可以说是当下岁月的见证者之一,老泉州人家里几乎都藏有一张出自罗克照相馆的老照片,就连弘一法师在泉州的不少照片,都是罗克照相馆所拍。

泉州宋代葵花纹盆、元代青釉酒瓶、明代德化瓷克拉克瓷盘罐、清代泉苑茶庄锡质茶叶罐、李功藏创办的嵋峰茶庄茶盒……展品写满深厚的海洋记忆,向人们诉说着穿越时空的海丝故事。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茶叶、瓷器、丝绸是见证泉州海外交流的物证,也印证了泉州这片土地辉煌的历史。

同时,李贽、李功藏、黄宗汉、欧阳詹等历史人物的相关展品在展览中也相当引人注目。像明代思想家、史学家、中华民族杰出历史人物之一李贽,其故居位于中山南路东南侧万寿路123号,占地面积495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忠勤正直的黄宗汉,历任员外郎、郎中,升御史、给事中。

收藏爱好者郭福荣认为,在过去百年里,中山路一直是泉州古城的中轴线,未来也将继续发挥核心街区的作用。中西多元文化在这里浑然天成,始终不变的是那半城烟火,让你乐活其中。

见证老泉州人热爱文化的传统

《泉州日报》、私立海疆学术资料、泉州书店老照片、刊物《一月漫画》……这些蕴藏着丰富文化信息的资料、报刊、老照片,抒写着泉州这座城市的性格特征,也见证了老泉州人热爱文化的良好传统。

创办于1925年的泉山书社,在创建的几十年间刊印了许多泉州刊物:《泉州日报》《泉州府志》《泉州民间传说》《泉州谜语》等,还曾创刊《爱国画报》《一月漫画》等宣传抗日。

除了刊印刊物,这里还生产文化用品,在抗战时期为文化教育事业解决了部分实际困难。这里生产的“文房四宝”也深受泉州文人墨客的喜爱,顾客中还包括创办者黄紫霞的好友——弘一法师。

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见证了老泉州爱读书的传统。这幢三层洋楼是泉州藏书界一项重要的历史遗存,由著名藏书家陈盛明于1945年在中山中路侨务局旧址创办。陈家几代人爱书、藏书,这里曾收藏了大量古籍,其中不乏孤本、善本、珍本等。但由于资金筹措艰难,陈盛明在闽南名流资助下将资料馆迁往厦门。新中国成立后,陈盛明提议将所有珍贵馆藏捐献给国家。厦大两所学院——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也以此创建。

中山路曾经存在过的书店或书社有“新华书店”“美大书社”“谦文书社”“南华书社”“新南书社”“益新图书文具”“德裕图书文具”“崇文林书社”“大公书局”“泉州书店”“大上海书社(书店)”“楮联堂”“楮林堂”“楮生林”“泉州书社”“学生书社”。这些书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但唯一不变的是泉州人爱读书、爱文化、追求知识、探索世界的良好传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性格特征,也是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所在。中山路的魅力源自对泉州多元文化的续篇书写。”收藏爱好者吴加增表示,泉州文化肇始于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的融汇,在宋元时期万国船帆与市井十洲的碰撞中滋长繁荣,包容而多元,这种兼容并蓄绵延于泉州中山路的每一段历史,散落在中山街的每一个角落。

展现中山路的商业风云

泉州六中贴印花税毕业证书,20世纪初中山路各地段各商号各行业票证以及花桥宫、吴范志、清源公司、曾振仲等的账本,中山路更名之前南街茶叶盒……藏品展现百年来中山路的商业风云,也展示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友好相处、互利共赢的氛围。

中山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它是连接泉山门(现中山公园)和崇阳门(现承天巷口与花巷口之间)的主要街道。唐朝末期泉州扩城,中山路的南端延伸到现涂门街附近。

20世纪初,许多华侨“携巨资”回到家乡泉州“起大厝”,于是南边也拆城辟路,中山路一路延伸到顺济桥头,一时间骑楼林立,形成独具南洋风格的大道。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路”。

虽然千年历史的长街,直到20世纪初时才形成现如今我们看到的骑楼格局,但这近百年间的繁华,并不比千年的历史逊色,承载着当下好几代泉州人的记忆,如今漫步街头,依然可以找到许多踪迹。中山路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同样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泉州市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它长达二公里多,路两边的连排式骑楼建筑,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中山路沉淀着百年的美,历经岁月洗礼的老门面、老招牌、翘脊飞檐、高墙楹柱、窗棂匾额……一切都让人流连忘返。”收藏爱好者曾国思认为,今天的泉州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本质上也是城市历史形成的文化特质决定的。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要 闻
   04版:要闻
   05版:评论·聚合
   06版:综 合
   07版:都市·民生
   08版:都市·民生
   09版:都市·法治
   10版:经济·资讯
   11版:经济·产业
   12版:经济·财富
   13版:地方新闻/房产
   14版:地方新闻
   15版:清源·校园风
   16版:综合新闻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1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4版:泉州“狮”话
百年中山路 一段风云史
海上擎天标一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