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在这里有种活过来的感觉;他说,在这里大家一起加油没有歧视;他说,能够独立出门逛一逛的感觉真好……
10月25日,晋江市首期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闭营。结束为期14天的封闭式训练后,参训的15名学员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露出了自信的笑脸,对于未来更是信心满满。
互相鼓励 他们重学生活技能
参与此次培训的学员都是脊髓损伤者,造成脊髓损伤的原因有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或运动伤害等,还有因脊髓瘤等疾病所致。杨保劲今年29岁,11岁时患脊髓瘤导致下肢瘫痪。因为多年来未得到规范的康复指导,如今的他出现脊柱侧弯、足下垂等症状。他曾努力想去改变现状,但苦于找不到出路。直到有一天,晋江残联工作人员告知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的消息,他没有犹豫就报了名。他说:“在训练营里,大家同病相怜,没有歧视。一些羞于启齿的隐私问题,在这里都可以相互交流,不必担心别人会笑话。”
在正常人看来,坐马桶或洗澡都是生活的必备技能,但对杨保劲及其他脊髓损伤者而言却是很困难的事。自从瘫痪后,杨保劲就没有自己坐马桶如厕过,“我以为自己办不到,但是在大家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不仅学会了如厕,而且学会了如何转移到洗澡椅上自己洗澡”。
训练营结束后,杨保劲没有直接返回晋江老家,而是前往龙岩接受2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不管是参加生活重建培训还是职业培训,他希望未来的生活可以更加丰富,让父母不再为他担心,“即便是在轮椅上生活,也一样要过得自由,过得有尊严、有质量”。
与杨保劲共同前往龙岩的还有学员杨金榜。因为小儿麻痹症,杨金榜长年与轮椅为伴。他经营着一家电脑店,近年来生意难做,他想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新的出路。
同侪互助 他们是学员也是教练
在训练营里,来自龙岩的李水英是同侪教练也是总教头。所谓同侪是指有着相同经历和感悟的人。2009年,李水英因车祸高位截瘫。伤后阴霾一度挥之不去,但好在她很快调整心态,重整旗鼓,并致力于成为一名为脊髓损伤者服务的公益志愿者。她建微信群搭建伤友沟通平台,自发学习系统的生活技能,并总结梳理出一套脊髓损伤生活重建教育课程。2020年以来,作为同侪教练的她先后前往福州、龙岩、三明及泉州等地带了11个培训班,帮助了100多名学员。
“同是脊髓损伤者,我们比平常人更能了解伤友,100名伤友,有百种伤情,也有百种心态和表现,我们需要精确地进行问题评估。”李水英说,为期14天的训练营并不能彻底改变伤友的生活,但可以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同时,她从中真切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家住惠安的仇炳强也是一名脊髓损伤者,这次他以同侪教练的身份负责学员生活自理、转移技能、社会融入等的训练和指导。
自从2009年在车间被意外砸伤后,仇炳强几乎就没再出过门。因为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同时也缺少专业训练,他不知道怎么出门也害怕出门。去年,他参加了在泉州开办的生活重建训练营,学会了独自进行转移、如厕、穿脱衣裤、洗澡等日常活动,现在完全可以独自外出,和别人能够自然交流,家人对他的转变很是惊喜。他说:“爱人不必再寸步不离地照顾我了,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出门走一走。儿子喜欢打篮球,我有时候还会去球场看看他。感谢家人的不离不弃,很幸运遇到训练营里的医师和教练,是他们的坚持和鼓励,才让我得以重生。”
逐梦前行
希望得到更多支持理解
训练营负责人张曲波告诉记者,指导伤友掌握技能的同时,更要去治愈他们的心灵。从2021年开始,泉州已先后举办了5期,共有75名伤友前来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与伤友的沟通。“刚开始动员他们来参与训练营时,很多伤友自认为生活无法自理,大多不愿参与。我们的培训恰恰就是要教会他们这些自认为办不到的事。”张曲波称,很多伤友因自卑常年不愿出门,被家人保护得太好,渐渐形成了依赖。将他们接出家门时前往训练营时,很多人对未来充满未知,他们的亲属也满是担心。好在在志愿者、同侪教练、医师团队等通力合作下,学员们彼此熟悉,慢慢靠近,也渐渐卸下心防接受彼此。
据悉,训练营参照中国肢残人协会《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培训指南1.0版》团体标准,为学员们提供脊髓损伤理论知识、体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轮椅操控技巧训练、社会适应训练、团体心理辅导、文体娱乐训练、家庭无障碍改造指导和职业重建指导等课程。学员印象深刻的是前往商场和五店市体验无障碍出行。“很多学员是第一次进商场,第一次进景区,迈开这一步去接触社会,对于很多人来说着实不容易。当时,学员们像是笼中鸟放飞一样,幸福和满足的表情写在了脸上。”回忆起此前外出的场景,张曲波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短短的14天,大家已结下浓厚情谊,离别时满是不舍。张曲波说:“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重塑一个人并不容易,但是对于这个特殊群体而言,他们需要时间和机会,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理解。这些学员希望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真正融入这个社会大家庭。”
□本报记者 苏凯芳
实习生 付海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