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世界,袭击事件始终都有。比起人身袭击,不久前国外“袭击名画”的事件看起来好像温和一点,但造成的损毁绝对不容小视。
为什么一定要袭击名画?袭击名画的又是一些什么人?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多是西方的一些所谓的“环保主义”者,他们一边打着环保的幌子,一边制造着令人咋舌的并不环保的问题。他们之所以采取袭击名画的方式,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所作所为是为什么。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原因,那就是,这些人无所事事,却有着强烈的蹭热度心理。
蹭热度,最好的方式就是出格,即以另类体验或卑污的举止来抓住别人的眼球,抓住具有大众倾向的切入点、弹跳点、兴奋点,轰轰烈烈地将好奇的眼球牵动起来,借此触动社会大众永不懈怠的神经。现实生活中,为着引起他人的关注,骨子里偏爱哗众取宠的人总是有的,如此,“袭击名画”之类的另类做法便会不期而来。
这让我想到了永不消逝的偶像崇拜现象。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偶像,同样,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另类人群。就像偶像崇拜现象由来已久一样,类似袭击名画这样的现象也不可能根绝。只要人类还在,旧的袭击或者会消失,新的袭击依然还会出现。
世事大抵就是这个样子,只要有人,就有蹭热度的人,他们一直都在,不会消失也不可能消失。这些人抑或闲得无聊,抑或是太过寂寞,抑或蝇营狗苟,总而言之,这是缺少他人关注的族类。正因为缺少关注,他们便要变着法子闹出一些动静来,引人注意。诸如“向梵高《向日葵》泼洒番茄汁”“用环保胶水将自己的手粘在波提切利的《春》等世界名画上”“撕毁毕加索价值过亿的名画”“砸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这些愚不可及的举动,也许不是借“名”求名,却有着明显的借“名”抓大众眼球之实。
如果是为着蹭热度,这样的热度终归是一时的,就像偶像崇拜现象总是具有时效性一样。在山重水复的生活中,为着一时的热度,以损毁传世画作为代价,放在正常人眼里,怎么着都是不可为之的,怎么着都是要让人唾弃的,怎么着都是要钉上耻辱柱的。
当然,也不能排除这样有意为之的破坏,是建立在所谓的“行为艺术”基础上的延续举动,但也有可能是其背后有推手,有诉求,或者有暗中的博弈,有权位的明争暗斗等等。
恶意也好,善意也罢,不管是什么情况,袭击名画总是令人不齿的。因为这些名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艺术财富,是没有理由遭受人为破坏的。对有心袭击者,视其袭击带出的损害程度,给予适度的处罚,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话说回来,既然是名画,既然知道说不定哪一天就又会有到现场袭击的人,最好是防患于未然,采取点有效的措施,对名画加强保护,避免袭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大众眼球下堂而皇之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