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拏云 陈小阳 文/图)“这里是老井磐区以及柱础石珠区,那边是老石砛(jīn)园区,还有旧猪槽区,再过去是百碾区……这些老物件是我通过20多年的精心收藏才积攒下来的。”年近八旬的石狮农耕文化收藏爱好者吴助仁老先生这样跟记者说道。
在石狮玉湖农耕文创园区内,顺着吴助仁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道旁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大小不一的老井磐,长度在6米以上的石砛至少有200余条,最长的达8.1米;各式各样的老石磨盘、石碾、石臼、石盆、甘蔗榨碾、染布石架等不计其数;还有用一层层柱础石珠砌成的文化碑墙,以及用古旧石猪槽嵌成的水池壁,壁前还雕塑一尊猪八戒像,此景美名曰“八戒观瀑”……最为瞩目的当属那两座玉湖东西塔了,塔高分别为16.6米和15.8米,双塔都呈六角攒尖形,塔身竟是分别用上千粒柱础石珠垒成的,游客见了都不禁啧啧称奇。
如此“海量”的老物件,吴助仁是怎么收集到的呢?他告诉记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他就在石湖玉湖社区工作。石狮玉湖素有“豆腐之乡”的美称,有着悠久的豆腐生产历史,豆腐制作技艺闻名海内外。玉湖社区每天生产着豆腐、豆干、豆浆、油豆腐、豆卷等品种齐全的豆制品,为石狮市及周边的居民提供安全、卫生、健康的各类豆制食品。后来社区成立了石狮玉湖果蔬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更加兴旺,各地的农耕用具也频繁出现在市场里。由于时代更迭,部分古旧的农耕用具逐渐被人们淘汰,甚至被当作废品弃于荒野。吴助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知道这些老物件上刻记的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它们的线条和纹理可能就蕴含着中华古老农耕文化发展的哲思,“老物件在我心里有着不可脱卸的分量,它们是活的记忆,怎么能轻易地被丢弃?”也正是从这时起,吴助仁开始下意识地对这些老旧农耕用具进行收集、收藏。“那时候我就想着,有朝一日这些老物件能‘变废为宝’,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把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事告诉给更多的人。”后来,一遇上闽南地区旧城改造,吴助仁就会迅速赶至当地,“抢救式”地买下类似井磐、石磨、石碾、石臼、石盆这样的农耕用具。20多年下来,吴助仁收藏的农耕文化器具已经数不胜数。
近年来,石狮湿地公园旁创建了别具一格的玉湖农耕文创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科普研学的重要场所。吴助仁的大量藏品也入驻园区。如今游走于园区内,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类老旧石器、陶器、农耕用具,以及由老物件构筑的景观建筑物等。一件件老物件将人们拉回了岁月的记忆里,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变迁,更折射出一代代人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这些老物件保留历史,留存乡愁,向海内外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展示着不同时代的农耕工艺,并让他们感受到富有闽南特色的文化韵、桑梓情。
“人可以抚摸梦想,就像抚摸一只猫一样。”这回,吴助仁用他独到的眼光和勤劳的双手,触及自己内心的梦想。
(相关报道见第十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