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对于泉州人是耳熟能详的,南门万寿路有李贽的故居。其祖籍在南安榕桥,浓厚的文化气息,诗情画意的名字,还没有亲近她,便在我脑海里浮现出伐榕为桥,山水相融的天然图画。
我和友人从泉州市区驱车,不到一小时便到达位于榕桥的李贽纪念祠。走进中堂,赫然看到一副楷书对联——“龙湖六籍文章艳,函谷千言道德新。”这位思想大家,成为中华文明瑰宝之一,祠堂里大量介绍了李贽生平事迹,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史刚评要》《初谭集》等。从中我们了解到李贽不迷信先贤,反对唯孔孟是非而是非,辨析程朱理学之瑕疵,主张实践验真,童心诚信。他的思想远播海内外,甚至直接影响日本的明治维新。
榕桥正着手打造李贽公园,我们到来时,一座高度7.6米,寓意李贽76年人生岁月的花岗岩石雕已然落成。远看,雕像身姿挺拔,衣袂飘飘,在蓝天白云下,独立超然,颇具李贽风骨。近看,右手轻握一缕头发,左手握有一卷书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斗士精神。
大帽山是榕桥的母亲山,我们沿着刚修建的水泥路盘旋而上,山势巍峨雄峻,气势如虹。林深草密处,豁然出现一大片空旷场地,竟是赫赫有名的千年古刹白云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云寺声名远播,正因为这里曾是少年李贽的读书处。当年他的叔父李章田有良田千顷,富甲一方,李贽经常来乡下,看见了农民深耕农田,维系生活的不易,因而深表同情,在白云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老农老圃论》,冬去春来,书香沁人,故乡榕桥渐渐成了李贽思想的温床。
沿中轴线眺望白云寺,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阁。殿前石柱皆有龙腾石刻,栩栩如生,仿佛一条条青龙正腾云驾雾而来。殿内的石柱则是当地名家手笔。屋顶采用重檐歇山式,金色琉璃瓦上飞檐翘脊,双龙护塔,十分精致。几百年的古榕、古樟以及含笑郁郁葱葱,从泉州开元寺移植来的古桑生机盎然。
一天的榕桥山水行,只是走马观花,难识真义,但沁人心田的清音,在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在于李贽思想的光芒四射,这是一个值得你多来几次的村庄。(杨剑辉)
征稿启事
“我爱泉州世遗”征稿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各地旅行爱好者、外国友人等,提供与泉州世遗的相关故事、文字、图片等,共同展示泉州世遗与人之间温馨美好的故事。来稿字数在800字以内,图片需注明拍摄者和图片内容概要,本报将择优予以刊登,或深入采访后进行报道。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zkb@qzwb.com,或者拨打泉州晚报社24小时热线96339提供线索。请注明“我爱泉州世遗”征稿活动,提供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稿件和线索刊发后,将寄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