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近年来,泉港区全面推行“红色网格”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分级构建组织体系,层层细化网格设置,科学整合网格职能,统筹各领域力量,为基层治理装上“红色引擎”。
“1个指挥中心”
实现“全域联动”
“多亏村干部及时制止,我们两家的关系才没有闹僵。现在想想都是一时冲动,远亲不如近邻嘛!”陈先生说。
近日,界山镇大前村村民陈先生因邻居家种的树影响了自家的采光问题与对方发生争执。正在开展日常巡查的网格员及时发现并通过该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分平台上报了这起矛盾纠纷。
收到平台的转办信息提醒后,村干部立即前往现场处理。“我们调解后,还要将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上报平台,这件事才算完成。”大前村村干部陈宗明说。
村干部口中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分平台,具有指挥调度管理、网格信息交流等功能。按照平台“网格吹哨—平台派单—部门报到—办结反馈—监督评价”流程,事情得以“及时办”,并“办得好”,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在萌芽状态。
矛盾纠纷“格”内化解,数字赋能事半功倍。近年来,泉港区积极探索数字赋能网格治理管理,全力构建党建引领网格智治体系。搭建“中枢型”指挥中心,开发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分平台,将目前采集的36万多个人口信息、近13万栋房屋位置等数据,运用5G、VR、AI等新型数字化、智能化模式,全域实景绘制网格地图进行集成展示、动态管理。
同时,该区坚持一网整合,把村(社区)内的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疫情防控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确保“一格统筹、一网通办、一抓到底”,实现全域联动网格管理。
“1636个微网格”
打通“治理末梢”
“用红色积分兑换的物品虽然不大,但是很有意义,把大家为社区治理出力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家住后龙镇福炼社区的居民小陈说。
小陈是后龙镇福炼社区居民,也是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参加核酸采样、健康义诊等志愿活动。近日,她来到位于社区“党建+”邻里中心的红色积分超市,用志愿服务获得的积分兑换生活物品。
推行“红色积分”,是泉港区以“微网格”建设为依托,发挥党建引领,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和党员群众共建共治,整合力量资源开展便民服务,让党员干部与群众共同享受自治互动“实惠”的延伸。
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近年来,泉港区始终坚持“党员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群众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着力激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动能,将全区划分为102个村(社区)网格、363个单元网格、1171个责任网格,将党组织建在“微网格”上,实现网格党组织100%覆盖。
一个“微”字代表的不仅是体量的变化,更是把基层社会治理延伸到村(社区)“神经末梢”。得益于“微网格”的全覆盖,该区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等,有效盘活基层党建“新活力”。
该区压实“微网格”责任体系,深入开展“联网格、进邻里”活动,引导农村、社区、机关、“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组织号召广大党员主动到邻里中心报到,编入网格管理。推行“红色积分”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发布七类35个积分项目,用积分管理撬动各领域党组织主动认领服务、参与治理。疫情防控、创城创卫期间,先后有670多个党组织、11300多名党员主动入格、认领积分,积极参与核酸检测、文明劝导等工作,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2609名网格员”
兜住“急难愁盼”
递交申请书、落实安居工程款项、房子装修进度跟踪,忙了4个多月后,网格员陈君玲顺利帮助涂岭镇涂岭村“二女”户王某香一家化解住房困难“安了家”。
备材料、上户口、办医保,多次往返派出所后,网格员王珊珊成功帮助涂岭镇清美村精神障碍患者李某斌享受医保等政策,让李某斌的生活“有依靠”……
进村入户听民声、走访帮扶解民忧,在泉港区街头巷尾,处处涌动着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网格员身影。他们甘当信息收集员、普法宣传员、纠纷调解员、隐患巡查员,“有烦心事找网格员”成了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为提升基层治理成效,泉港区立足“小网格”、发挥“大作用”,切实把民生实事办理在基层、群众需求解决在基层,画好网格“同心圆”,当好群众“服务员”,配强治理“主心骨”。
该区坚持“人往网格走”,在整合农村“四大员”的基础上,聘用384名专职网格员,选配2225名兼职网格员,着力配强“专兼结合”网格员队伍,服务群众“急难愁盼”。
此外,该区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网格工作“风向标”,强化网格员规范管理,先后举办网格员业务培训活动32场、覆盖984人。每年追加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网格员待遇报酬稳定提升机制,着力激发网格员工作热情,用真情服务群众、用行动温暖民心。
(郭菲凡 林弘梫 王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