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连续三年的发掘,位于圆明园西北部的澹泊宁静遗址考古发掘近日取得重要成果。主体建筑“田字房”建筑基址已全部揭露,同时考古人员还揭露出了新的皇家稻田遗迹。
“田字房”建筑共33间,各间皆4.48米见方,廊深1.28米。该建筑地面以上部分虽已不存,但基址保存尚好,台基保存高约0.55米,由9层夯土夯打而成。今年发掘的区域位于“田字房”西南,台基面上可见柱顶石、铺地方砖、排水沟,台基外围可见如意踏跺、卵石散水、道路等遗迹。台基基槽底部则是密集的地钉孔,地钉即“柏木桩”,起到防止建筑下沉的作用。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中华说:“发掘工作厘清了‘田字房’的形制和工程做法,为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按计划,遗址将进行保护性回填,未来将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开放展示。
此前,通过植物考古手段,考古人员发现了稻田内有水稻植硅石,接下来将结合多学科考古手段对稻田遗迹进行进一步研究。张中华介绍,“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遗迹体现了古代中国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对探讨清代的御稻培育、种植和农耕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新华)
南越与夜郎重磅文物首次“组团”展出
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和夜郎两个族群跨时空“对话”了。日前,由广东和贵州7家文博单位联合举办的“共饮一江水——夜郎与南越精品文物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500余件(套)珍贵文物呈现了秦汉时期牂柯江上下游的古韵风华。
汉代,珠江的主流西江被称为牂柯江,南越位于牂柯江之尾,夜郎位于牂柯江之首而地接巴蜀。此次展览分为“和辑百越入九州”和“夜郎归义致太平”两大板块。此次展览中不乏国宝级的展品,比如“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文帝行玺”金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关键物证,意义重大。考古学家正是通过金印中“文帝行玺”四字得知,该墓墓主为南越国第二代王;同样珍贵的,还有一件1.73米长的丝缕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所特用的殓具,而南越王的玉衣是中国目前所见唯一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这种对襟形式的丝缕玉衣是从未见于文献记载的新品种,其余地方所出土玉衣的上衣部分基本形似背心,时代为西汉武帝时期,属于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为研究中国古代玉衣制度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览还展出了两千多年前古人使用的一些生活器皿,比如铜烤炉,四角上翘,可防止串肉铁钎滑落,外壁有4个小铺首可扣上铁索悬吊起来,炉底还有带轴轮足可供推动;再如铜染器,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需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染炉的设计反映了汉代宴饮时一人一炉,随涮随吃,有点类似于当代人使用的小型火锅。
“夜郎归义致太平”板块则主要以汉代夜郎国出土文物为主,既有反映夜郎本土特色的青铜装饰品、青铜兵器,以及用于套头葬的青铜容器如饰虎铜釜,也有大量受到汉文化浪潮影响的汉系青铜器,充分体现了汉代文化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