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谢伟端/文 受访者/供图)“泉州市区爱国路一条小巷子里,有个居民楼展出的木偶帽太好看了。”期中考刚结束,泉州市区的一位“宝妈”张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到老城区寻找非遗,无意间发现了这处“宝藏”后,热心地拨打本报热线96339,介绍起他们的见闻。
“宝妈”所说的木偶帽展示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伟宏布置的。吴伟宏学习、制作木偶帽已有46年。展示馆就位于吴伟宏家的二楼,房子虽然沿街,但从外观上看,与泉州普通的居民楼并无不同,如果没人带领,几乎找不到藏在这里的展示馆。走进展示馆,各式各样的木偶头和木偶帽琳琅满目。“虽然展示馆很小,但这里的木偶帽种类却很齐全。”吴伟宏说,不仅有提线木偶古装形象整个系列各个角色、各个造型的木偶帽,还有掌中木偶、杖头木偶的木偶帽。与其他木偶戏有所不同,首先,提线木偶的木偶帽在制作时,要考虑帽子不要缠到悬丝,干扰到演员表演;其次,提线木偶的造型通常比较大,帽子也比较大。
吴伟宏的工作室就在展示馆隔壁,约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装满了各种原材料和半成品。据介绍,木偶帽有软、硬两种,软帽称巾,硬帽称冠或盔,根据角色的不同有几十种之多。头盔帽制作是件细致活儿,过程复杂,分成帽筒成型、搓铁丝、刺图样、铁线黏合纸板、胶底粉线、涂漆底贴金箔、安装完自然晒干等数个步骤。
记者了解到,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伴随着泉州木偶戏,在泉州已经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越来越精致。而说到木偶头雕刻,就必须提到“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聪鹏。林聪鹏自幼随父兄学习木偶头雕刻艺术,雕刻木偶头也达到46年之久。泉州市木偶剧团现在演出的大量传统剧目、创作剧目所使用的木偶头,多数为他创作的作品。
“木偶头雕刻贵在体现剧中人物的性格。”林聪鹏说,比如《赵氏孤儿》的木偶造型和传统的不一样,在塑造木偶头的时候,除了揣摩原著中人物性格外,他还与导演、编剧和演员等深入讨论,最终确定的木偶形象兼具了传统木偶形象和现实人物形象,有着既传统又写实的特点。《赵氏孤儿》是我国木偶界首部大型悲剧,2013年,该剧目获文化部多项文华大奖。
2008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戏曲篇章中领衔登场,向全球40亿电视观众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这一剧目是林聪鹏作为主创人员并承担重要雕刻制作任务的提线木偶戏经典剧目《古艺新姿活傀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剧目不仅拿遍了海内外木偶界大奖,也是深受世界各地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应邀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上表演。林聪鹏说,木偶戏一般都是通过木偶头来体现人物行当和性格的。只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
如今,这两位泉州城里的木偶工匠都已工作46年,即将退休。他们除了继续从事着热爱的木偶头、木偶帽制作外,也在着力培养新生代工匠。除此之外,他们也通过研学、授课等方式,让更多人走进木偶艺术世界。
(相关报道见第十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