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素有“漆篮之乡”的美誉。整个村地方不大,却有不少侨亲侨眷。他们中有的早年远赴异国他乡拼搏奋斗,事业有成后回到家乡,建起了闽南特色与异国风情相融合的房子。他们慷慨解囊,有的甚至放弃外面的事业,回乡重振龙水漆篮产业,带领广大乡亲勤劳致富,助推龙水村实现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许文龙 林劲峰 文/图(除署名外)
旅菲拼搏事业有成
衣锦还乡修建侨厝
“崇高笃志才业兴,德操仁风里同乡。”这是镌刻于仙夹镇龙水村郭从愿厝宅大门两侧的一副藏头联。2003年,旅居菲律宾的华侨郭从愿事业有成后,回到家乡龙水村,修建了这座菲律宾风格的宅邸,取名“崇德堂”。只要时间允许,他几乎每年都会带着家人一起,回到村里住上一段时间。
1957年,郭从愿出生在龙水村一户普通农家。因少时家庭贫困,他读完小学后即辍学回家务农,做过油漆工人,后来还去部队当兵服役。28岁那年,他只身前往菲律宾,到同乡的钢铁公司打工,用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吃苦耐劳的他努力钻研业务,善于观察思考,各方面能力突出,深得老板赏识。
1990年,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他觉得时机成熟,便下定决心从工厂离职,开起了属于自己的钢铁贸易公司。初涉商海,万事开头难。为了节约成本,他经常和工人一起干体力活。由于身在异乡,语言、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让他在起步之初面临种种困难。不过,这些问题都被他一一克服。
短短几年时间,凭着多年对业务的钻研、经验的积累和经商才干,在国际钢材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郭从愿的钢材生意却越做越红火。21世纪初,国际钢材形势一片大好,他如虎添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事业蒸蒸日上。随后,他以钢材生意为基础,不断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目前事业涉及房地产、矿业、养殖、餐饮等多个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事业进入全新发展期。
在龙水村还有另一栋房子与郭从愿有关——他与大哥的家。“20世纪80年代末,我爸我叔筹建起了这座房子的第一层。后来大约1997年,我叔又追资30万元,在原房子的基础上加盖了二楼、三楼。”郭从愿的侄儿郭荣聪说,郭从愿非常重视亲情,每每回国都会回家与他们在这栋老房子里团聚。
故土情深返乡捐资
助力家乡建设发展
“双脚好移,故土难离”是郭从愿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虽然他常年身居国外,但只要有时间都会回乡,为家乡的发展慷慨解囊。33岁那年,他第一次从菲律宾回到故乡。漂泊异乡的5年,他无时无刻不惦记着亲人。当时的他刚辞职创业,虽然手上有些积蓄,但并非大富大贵之人。不过,他仍拿出1万元捐给母校龙水小学,作为学校的奖学金和补贴。“我的学历只有小学毕业,希望村里的孩子在学习上能有更大的进步。”他说。
“家乡一代又一代的华侨拼搏奋进、爱国爱乡,是我的人生楷模,深深影响着我。”郭从愿说。事业有成后的郭从愿,始终心系家乡发展。为了改善龙水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他捐资20万元用于龙水村自来水饮水工程建设,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捐资70余万元推动龙水村村道、郭氏祖宇、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公园、卫生设施、老人协会等的建设以及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2018年,永春县启动世界永春社团联合会(以下简称“世永联”)大厦建设,该大厦建成后,将主要用作“世永联”活动场所、永春华侨文化馆以及商务配套场所等,努力建设成为海外社团、旅外乡亲联络联谊、交流对接、慈善公益的新平台。大厦由“世永联”各会员单位和海外乡亲共同捐赠建设资金,作为世界永春社团联谊总会永久荣誉会长,郭从愿第一个号召并带头捐资300万元人民币,并多次回国为此奔走。
山海虽远,故乡情浓。他还捐资300万元人民币推动仙夹公路改道工程建设,捐资100万元重修永春一中世唐会议中心,捐资70万元人民币重建永春仙夹中学教师楼……迄今为止,郭从愿捐资家乡已逾1200万元人民币。2015年,郭从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每次看到家乡进步,我们都非常高兴。家乡所取得的成绩、成果,我都时刻关注。我也希望旅居海外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永春人也能尽量回来家乡走走,看看家乡的变化和进步,关心家乡、热爱家乡。”他说。
放弃事业回乡服务
倾力重振漆篮产业
龙水村坐落于永春西南隅半山腰,盛产毛竹。500多年前,当地人就已开始就地取材,将竹艺与漆艺相融合,创作独具特色的漆篮。漆篮在人们生活中可作为盛放物品的容器,在艺术上可作为观赏之物。“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当地流传的这句打油诗,生动描述了漆篮的实用功能。在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浓厚的闽南地区,漆篮被广泛用于结婚寿诞、走亲访友、迎神祭祖等场合中。
历史上,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漆篮生产,不同家庭从事不同工种,串起了漆篮原始产业链。然而,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因素影响,传统漆篮产业发展凋敝,村里从事漆篮手工艺劳动的人数不断减少,这项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2009年,郭从愿返乡时发现村里的漆篮手艺人已所剩无几,乡亲们的经济比较拮据。为了发展家乡经济,帮助乡亲们创收,同时让手工技艺不会失传,他捐款20万元成立永春县龙水漆篮工艺有限公司,将公司交由村里的老手艺人经营。
龙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志煌是归侨侨眷,奶奶是马来西亚华侨。出生于龙水村的他,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漆艺。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当地漆篮订单量的急剧减少,他放弃这门手艺外出创业,与同乡一起组建装修队、开办装潢公司,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年营业额一度达到数千万元。事业有成后,他积极在家乡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
在郭从愿的感召下,时年44岁的郭志煌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结束了深圳装潢公司的业务,只留下厂房等固定资产,永春装潢公司的业务也交由股东经营,回到龙水村参加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并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首先带领老手艺人到德化、莆田、厦门等地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增强了大家做强漆篮产业的信心。
“长期以来,漆篮的定位是日用品,但其作为日用品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小。我们转变思路,将漆篮做成更具艺术价值的工艺品,走高端路线,激发新的市场需求,以提高产品附加值。”郭志煌说。龙水村的做法是:由永春县龙水漆篮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产品开发,承接订单,制定工艺标准,组织村民生产篮坯,公司回收半成品,再统一进行灰工与漆艺加工。升级为工艺品甚至收藏品的龙水漆篮,身价倍增。一只制作精良的漆篮,可以卖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侨亲侨眷接续奋斗
共同打造美丽乡村
郭志煌用实际行动传承华人华侨爱乡爱国、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龙水村通过重新整合资源、培养和引进人才等,漆篮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传统产业要做得好,自然离不开人才、工匠。龙水村积极鼓励和组织手工艺人参加各级工艺美术大师等人才称号评选和各类工艺美术比赛,在整个漆篮产业中,全村现已获评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1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5人,泉州市第四层次人才6人、第七层次人才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人,永春县工艺美术大师2人,更有多人获得中华老字号时尚创意大赛、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福建省“匠艺杯”工艺美术现场技能大赛等多个奖项。
此外,龙水村与泉州师院等高校合作对接设立大师工作室,研发漆篮高端新品,让传统漆篮更加时尚、大气,实现由日用品向工艺品、收藏品的拓展;成立匠艺传承工作室,定期组织漆篮技艺培训,提升从业者工艺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一些相对简单实用的漆篮竹编制品,积极占领日用品市场,一步步把漆篮产业做大做强。
龙水村还致力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传承特色漆篮文化为出发点,发展“特色文化型”旅游。比如设立漆篮制作体验基地,推出面向漆艺爱好者的定制化研学体验活动;联合各大工艺美术高校设立创作基地,吸引各地艺术爱好者们前来创作体验;推行面向在校大中小学生的课程化研学旅行,营造和谐、温馨、开放的漆篮创作交流氛围;打造漆篮特色主题民宿,吸引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玩。
在郭从愿、郭志煌等侨亲的接续努力下,龙水村的漆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财收入逐年提升,乡村环境不断改善,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目前,全村从事漆篮产业相关人员从100多人增加到38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一半以上。如今,漆篮产业已成为龙水村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惠及全村的富民产业,产值从2009年的170多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过去的2000元上升到20多万元,漆篮已经成为惠及全村的富民产业。
龙水漆篮产业的蜕变,凝聚着广大侨亲侨眷爱国爱乡的力量,是海内外永春乡亲心系故土、乐善好施,倾情造福桑梓的生动范例,也是永春县广泛发动侨亲力量助推强产兴城的缩影。“作为一名侨亲侨眷,今后我将用好联系海外侨亲的天然优势,带领龙水村进一步凝聚侨亲力量,致力于漆篮文化传承弘扬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集观光休闲、研学体验、创意民宿、特色餐饮、田园采摘为一体的‘漆篮文化’特色村,推动传统村落蝶变升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郭志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