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评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科技便民,理念先行
□周培尧

寄快递可上门取件,点外卖能送到家门口,生活的便利性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如今,扔垃圾这事儿也有了“上门服务”。据本报报道,近日,鲤城区正式启动“和鲤计划”回收项目,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市民只要动动手指,在手机上“一键下单”,回收员当天就能上门收废纸、旧衣服、家电、金属等垃圾。

看到这一则新闻,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两个字:方便。在物资富足的当下,很多住在小区和高楼里的市民都会有共同的烦恼,那就是废旧物品的回收问题,若说旧衣服废纸皮等零碎物品还可自己处理销毁,那么大件家具家电如何处置就令人颇为头疼。而当一个“绿色全城”微信小程序只需动动手指便能解决这些生活困扰时,就让我们对科技便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部门的服务理念如何与时俱进有了新的思考。

近年来,垃圾分类已成为一个大众和媒体常议常新的话题。从最初垃圾分类理念如何科普,到国人垃圾分类习惯如何养成,再到如今垃圾分类如何付诸实践,可谓热度不减。不可否认,垃圾分类实行多年来,仍然面对着“上热下冷”的问题,引导不够、机制不活等弊端也导致很多人对生活垃圾不会分类甚至是不想分类。

其实,围绕垃圾分类,国内不少城市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江苏扬州推出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数据平台,让市民可以利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广东东莞将回收的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向居民免费派发;上海闵行区的志愿者轮流值班,指导垃圾投放……无一不是垃圾分类从宣传说教向柔性引导转变的生动实践,这些貌似细微的改变,体现的却是理念上的悄然进步。

我们常说:“人人公益,人人受益。”其实,若从人性的本能出发,“人人受益”往往是达致“人人公益”的助推力。仅以泉州为例,去年在全市集中开展的“烟头不落地 停车要有序”志愿服务活动,推出的市民到户外捡拾烟头,可以到中心城区14个志愿服务驿站兑换相应物品的举措,就有力地促进了市民共建城市文明的积极性;而在我市安溪、南安等地推出的村民参加志愿活动可凭积分换奖品的举措,也让“小积分”兑出村民的好习惯和乡村文明新面貌。显而易见,只要因势利导,好理念就会成为撬动社会文明的有力支点。

在科技对生活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一个“绿色全城”微信小程序,让垃圾分类问题做到了源头管理,这种服务理念上的更新,也重新拓展了科技便民的内涵。在网络时代,当个体的行为轨迹已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时,也让人对科技渐生恐惧。但“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同样是大数据,警方可以通过它帮助寻找走失人员与被拐卖的儿童,让亲人重聚;同样是网络直播,通过“空中课堂”可以使边远地区的农村学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有效拉近城乡差距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可见,要让科技趋利避害、服务于民,离不开正确的理念与价值导向。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是一句大众耳熟能详的服务口号,但要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真正提升群众对科技便民的体验感与满意度,却是一篇实实在在的大文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破解民众日常生活的痛点、难点与堵点问题,不仅需多些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更需要的是,不断提升服务理念的责任与担当。

隐 患

儿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单身在异乡的都市白领,生病后到医疗机构就诊,常常因为无人陪伴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由此,陪诊服务悄然兴起,提供挂号、取号、代取药品、取报告、陪伴就诊等服务,并从一线城市向各城市逐渐扩展。新兴的陪诊服务的确满足了一定的现实需求,但由于其准入门槛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机构或人员甚至以“陪诊”之名,行“黄牛”之实,妨碍医疗公平。对此,监管和行业规范需同步跟上,在保障供需双方和医院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让陪诊服务更加规范安全,“走得更远”。(新华社/文 王鹏/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版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观点
   04版:都市·社区
   05版:都市·民生
   06版:热线新闻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财富
   09版:经济·智汇
   10版:地方新闻
   11版:地方新闻
   12版:教育
   13版:清源/刺桐红
   14版:文 体
   15版:军 事
   16版:看天下
农民评职称
何必“戏精”上身
科技便民,理念先行
又一碗“毒鸡汤”
爬行风潮,一场盛大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