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罗剑生 通讯员朱丽琼 文/图)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日,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布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项,分别是泉州木帆船制造技艺(獭窟)、泉州小吃制作技艺(润饼皮)、百崎回族油香制作技艺、幼儿推拿技艺。同时,公布第三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人。
泉州木帆船制造技艺(獭窟)
浮山岛造船历史悠久,所造船种类型丰富。浮山地区木帆船的建造技艺,包括严谨的规格计算、绘制设计图纸、复杂的木料加工、纯人工的加工制造技艺等。主要建造工序有:先是龙骨的安装、钉好两边翼板;安装水底板;安装隔舱板,钉制舭板;安装梁拱等;铺设船肋骨,主要铺设于隔舱板与船壳板连接处,完成水底板钉制;完成甲板工作;制作船外壳及艌缝同时进行(艌工将桐油、贝壳粉、麻丝掺揉调制,用于填塞木板之间的宽缝及其他细小空洞、缝隙);树桅与治帆;外观涂装,为了防止虫蛀,一般用蛎灰粉和米汤调制涂料。
浮山木帆船制造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社会价值。历史上由浮山造船厂建造的福船数量非常多,不仅服务本地渔业生产,全国各地都有定制,最大的可达数10米,最终造好后服务于全国各地,主要用于商业运输。随着环境的变迁,该项目处于濒危状况,做好浮山木帆船制造技艺的抢救和可持续发展工作,对研究中国造船史,以及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习俗的发展与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泉州小吃制作技艺(润饼皮)
泉州小吃制作技艺(润饼皮)传承人张诗明师傅已从事该行业40余年,张氏润饼皮位于洛阳镇新城,在当地远近闻名。润饼菜又称泉州春饼,是闽台传统家乡菜,为泉州乃至闽台一带的节日代表性食品,也是家庭于尾牙、除夕、春节及元宵、清明应节食品。
润饼皮是以面粉为原料加工制作的无添加剂纯手工食品,可包各种各样的菜品,可用于风味小吃,能促进人们的食欲。馅料中加入海蛎、鱿鱼等多种海鲜食品,风味独具特色,食用者挑选自己喜爱的菜色,加上花生粉与砂糖、海苔以润饼皮包裹后食用。从商业价值来看,以往每逢佳节食用,现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家常菜。张氏润饼皮常年经营供应,其制作得又薄又韧,深受人们青睐,影射出泉州城区、台商区、洛阳桥及洛阳古街旅游发展的积淀与繁荣。从文化价值来看,其对于闽台食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百崎回族油香制作技艺
百崎回族油香来自波斯,由郭氏回族先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带入百崎乡,油香制作技艺一直保留至今。
泉州人称油香为“糋涸”,油香外皮的原料要选取精制的面粉,掺进适量的花生油和水后反复搓揉,然后卷成条状,再用刀切成算盘珠大小的小块,最后用擀面杖碾压成圆圆的薄片,包制时用拇指与食指在薄片的粘贴处边卷边捏成卷云状。油香不但外形美观,剔透玲珑,而且香甜浓烈,酥脆可口。
油香作为回族的特色食品,在泉州地区流传了四五百年,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它不但受到回族人民的喜爱,也是汉族人民喜爱的节日食品之一,体现了回族文化与闽南传统文化的交融,且具有比较重要的文化价值。
幼儿推拿技艺
幼儿推拿技艺可追溯到百崎乡白奇村郭氏家族中黄氏名虾,经过100多年的传承,如今已传承到第4代。
婴幼儿不会表达只哭,杂症判断不易。因此用穴位推拿为儿童诊疗提供了安全简捷、有效可靠的方法。幼儿推拿手法有推法、拿法、揉法、运法、捣法、分法等。婴幼儿推拿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传承而来,历史悠久,应属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只是文字记载少,在民间口头流传,在未来发展中将为儿童的卫生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台商区一直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在挖掘培育、拓展思路、搭建平台上下功夫,不断培育、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增强非遗传承的后劲和活力。2012年11月,台商区公布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6大类13项;2017年6月,台商区公布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游艺与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4大类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