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73年前,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等一首首雄壮激昂的乐曲奏响,至今仍让人们心潮澎湃。
在中央档案馆2019年公布的一段开国大典珍贵彩色视频中,7分31秒处,一位青年军官沉着地指挥着200多名军乐队队员,精神饱满地演奏了雄浑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位开国大典联合军乐团总指挥,就是祖籍福建泉州德化的马来西亚归侨,著名音乐家、指挥家罗浪,被誉为“新中国国歌指挥第一人”。
撰稿:本报记者 黄宝阳
供图:罗静 罗晨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华侨青年
甘当革命“吹鼓手”
罗浪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雷峰镇,1927年为避匪害随父母逃往马来亚。青少年时期,他独自回国,先后在家乡泉州、上海、广西等地求学。
罗浪的父母都是爱国华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们积极在马来亚参与各种抗日救国活动,罗浪从小耳濡目染,也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求学期间,他已开始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目睹国家的沉沦和同胞的苦难,罗浪决定投奔革命圣地延安。1938年夏,他从香港出发,辗转抵达延安。
在延安,罗浪先是进入陕北公学,后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在鲁迅艺术学院,罗浪先后师承冼星海、吕骥、向隅、李焕之等音乐名家,学习指挥与作曲。他勤勉学习,用功练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艺术养分。1939年底,罗浪任晋察冀一分区战线剧社音乐教员,1943年秋调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任音乐队队长兼指挥、作曲。
在敌后抗战的岁月里,罗浪跟随部队,一边与敌人周旋,一边创作抗战歌曲,开展宣传,鼓舞斗志,慰问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罗浪创作了大量歌曲、大合唱及歌剧曲目等,他的歌曲通俗、简短、易唱,许多作品在根据地的部队、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当时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巨大精神力量。罗浪还奉命先后组建过晋察冀抗敌剧社音乐队、华北军区军乐队、联合军乐队等乐队,积累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乐事业奠基的能力。
组建军乐团过程为《亮剑》创作素材
许多人对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俘虏了国民党军乐团的情节印象深刻,这个情节的“原型”,就有罗浪的影子。
1947年10月清风店战役中,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大败国民党第三军。在获悉该军有支军乐队时,聂荣臻要求以这支军乐队为基础,成立我军自己的军乐队。时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乐队队长的罗浪,接到了这一任务。
接到任务的罗浪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战争中失散的乐手找回来。罗浪和几个战友踩着缴获来的自行车,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海底捞针般找到作为俘虏分散在解放军各个纵队的原军乐队成员,还有长笛、黑管等20多件乐器,加上原有的抗敌剧社乐队成员,成立了华北军区军乐队的前身晋察冀军区军乐队。
罗浪克服乐器五花八门、学员文化水平和演奏水平参差不齐等种种困难,带领军乐队刻苦训练,很快崭露头角。1948年春节起,军乐队到各地进行了一系列慰问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军民们的热烈欢迎,大大鼓舞了前线将士。
任开国大典联合军乐团总指挥
1949年,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这一历史时刻,华北军区承办开国大典,因此开国大典军乐团的总领队、总指挥的任务落到了罗浪身上。
开国大典上演奏什么乐曲,必须很慎重。在阅兵指挥部的筹备会上,大家意见不一,有人提出使用当时国际通用的礼乐,就是德国的典礼乐,有人主张借用苏联的红色乐曲。而罗浪则提出第三种意见,使用由解放区早已流行的中国革命乐曲改编的乐曲,作为我们的典礼乐曲。
会议主持人、阅兵指挥部主任杨成武将军,提出将三种意见报送阅兵总指挥部决定。他个人倾向于罗浪的方案,会后让罗浪列出详细方案报送中央。经层层批示后,毛主席批示:“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九个大字。这不仅是开国大典礼乐的原则,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典礼音乐的准则。
1949年9月29日下午,距离大典不足40小时,罗浪接到了一个迟到的通知——9月27日在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正式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但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忘记及时通知他。时间紧迫,罗浪只能配用最简单的八度和声进行配器,队员们连夜抄写分谱。
这是全体队员熟悉的乐曲,虽然仅有半天的练习时间,但在9月30日下午的政协闭幕会上、在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200名队员没有出现一个音符的错误,圆满完成了任务。
“为应对敌机侵扰和敌特破坏,当时得到的命令是,哪怕天上扔炸弹,你们都在原地不许动。”罗浪生前每次回忆起那历史性的一天,仍心潮澎湃。万众瞩目中,29岁的罗浪指挥200名军乐队队员,向世界奏响了一首首雄壮激昂的乐曲。
曾任第九任军乐团团长的邹锐说:“罗浪制定的阅兵奏乐方案融入了家国情怀,从选曲到演奏风格、节奏都历久弥新。可以说是罗浪奠定了我们国家典礼乐的基础。”
一生为战斗而歌被誉为“军乐司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浪继续出色完成了党、国家和军队交付的许多重大任务,指挥了开国大典及1951—1957年国庆庆典的典礼音乐。
罗浪对中国军乐事业的贡献之一,在于其对军乐人才的培养。1951年7月,他奉命调回北京,组建军委千人军乐团,任团长;1954年,又被任命为军乐团团长与训练总监部军乐处处长;1956年,他兼任我国第一所军乐学校校长。“罗老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是最大的,各地军乐队几乎都把自己的骨干送来,20世纪50年代培养的那批人在之后几十年里都是中国军乐事业的中坚力量。”音乐家孙大方表示。
罗浪在音乐创作上也硕果累累,除了战争期间创作的上百首革命歌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创作和改编了数十首军乐曲和礼乐曲。如典礼仪式用曲《东方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分列式进行曲》等。他还为话剧《子弟兵与老百姓》《戎冠秀》,为电影《晋察冀新闻》一、二、三号及《百万雄师渡长江》等创作音乐、指挥录音。在罗浪数量庞大的创编作品中,伴着无数人走完“最后一程”的《哀乐》,是其中影响最广的作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军事教育电影方面,他领导拍摄了百余部军事教育片,众所周知的民兵教育片经典《地道战》《地雷战》等,就是他领导拍摄的。
罗浪的作品大量出版发行,广泛流传,深受欢迎,周总理还选用了他的军乐唱片作为赠送外国嘉宾的政府礼品。他还主持了成套的军乐总谱、管乐教材和军乐手册的编辑出版,并完善了一套简洁规范的“指挥旗语言”……1955年,罗浪被授予上校军衔,人们却习惯称其为“军乐司令”。
2002年,罗浪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当时的颁奖人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庚辰说:“他(罗浪)在新中国军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无人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