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食用稻谷后,便有了舂米的石臼。石臼形态多样、大小不一,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石臼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现代化食物加工机器广泛使用的时代,这种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料理机”成了一种文化遗存,一种文化的记忆符号。□本报记者 曾广太 文/图
石臼或比磨碾
更早用于粮食加工
《易·系辞》中记载:“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由此说明杵臼发明于黄帝时代,实际上它的历史可能还会更古老些。
石臼是人们以青石、花岗岩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食材、药材等的生活器具。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在电气化生产以前,人类的谷物粮食主要是以这种生产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以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只在一些没有电气化设备的边远地区仍旧被使用。在中国的许多乡村,被淘汰的石臼仍旧完好保存着,成为许多人怀旧的寄托。
祖籍惠安的泉州收藏爱好者庄凯,对古老石制品有着独特的眷恋,在他的住所,可以看到石狮、石臼、石秤砣、石础等老物件。对于石臼,庄凯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石臼与石碾、石磨组成了三种最重要的谷物粮食加工工具,扮演着“料理机”的角色,且存在于千家万户中,在提升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同时,更是促进了人类进化和文明进步。
庄子《逍遥游》里说:“适百里者,宿舂粮。”意思是出门远行百里的人,要彻夜舂粮,准备路上干粮。可见古代,石臼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料理机”。庄凯说,石臼可能是比磨、碾更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闽南石臼品质工艺较为成熟
古时,在闽南地区,得益于青石、花岗岩矿产丰富,石臼的品质以及制作工艺较为成熟,所以使用十分广泛。
石臼形态多样、大小不一,雕刻有仙桃、佛手、葫芦、南瓜、凤凰、狮子等。庄凯说,古人崇尚平安富贵,往往将心中美好愿望镌刻在自家所拥有的器物上,如窗棂、柱础、床板、秤砣等。刻着仙桃表达了长命百岁健康永驻的愿望;葫芦,寓意福禄双全;佛手,有礼佛福寿的意思,很多时候是古代寺庙中僧人使用的;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狮子,寓意驱邪避害,平平安安。有的石臼雕刻凤凰纹饰,曾经还是女子出嫁的一件陪嫁品。
石臼制作工艺包含石臼身、臼耳、臼脚、内壁、外壁、刻线、磨滑、饰纹等多道工序。打石臼是一项体力活,要把一块凹凸不平的石头制作成一个称手美观的石臼,需要工匠的专注和耐心。庄凯说,听老人讲,古代生活中,一些有雕刻工艺的师傅,农忙时回家耕作收成,农闲会去打短工补贴家用,有时候在雇主家里一待就是几个月,雕刻一个石臼都是经常的事,从前生活节奏不快,只是一件器物,从构思到创作完成经常花很多时间,每一件器物都寄托创作者对生活的很多美好愿景。每个作品都独一无二,像极了一种浪漫主义情怀的抒发。
象征一种文化记忆符号
每一个石臼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很多石臼经过了长时间的使用,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就更高。
生活中,经常在郊区、村落发现很多被淘汰的石臼,很多完好地保存在房前屋后。庄凯在安溪工作时,在农村曾看到新建楼房前放置老石臼、石磨,屋主说那些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很有特殊意义,尽管经常有些商贩要收购,但都被他们拒绝了。屋主说,一来这是先辈留下的物件,要留个纪念;二来过年时,亲人们回家返乡团圆,围在一起舂米做年糕,更有节日和家的味道。尽管新房拔地而起,石臼仍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寄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石臼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休闲摆设、怀旧的收藏品。石料好、保存完整的石臼,更是受到藏家的青睐。如今,很多书画爱好者的文房用品里,经常会摆上一件老石臼,盛一汪清水,种上菖蒲、绿萝更是别样的情趣,体现主人的豁达人生价值观。《后汉书·吴佑传》里的“杵臼之交”,就是比喻不问出处、不嫌贵贱、谦虚朴实的交友观。
如今,在泉州老城区庭院和公园角落,经常看到点缀屋宇和美化公园的石臼,此刻石臼更像一种文化记忆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