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饭点儿,外卖摆上桌后先支起iPad或手机,之后再吃饭,这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用餐的“新潮流”。近来,大家又为这种“下饭”视频或音频播客发明了一个新名词“电子榨菜”。显然,“电子榨菜”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佐餐标配。(1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对“电子榨菜”,专家的认识可能更深刻,他们认为,这是年轻人想拥有一个可供逃离的空间;是通过对技术的运用,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一种掌控感;是在食用“电子榨菜”的过程里,对自身进行“充电”;是一所“时间和精神的房子”,是最广义的社会隔离小环境,让年轻人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边重组社会……一个小小的吃饭看视频或听音频行为,专家能够解析出这么多社会学内涵,不得不说,专家就是专家!
对“电子榨菜”佐餐,大可不必如临大敌。
这是一种生活现象的延续。其实,在智能产品出现之前,这样的现象就早已有之、古已有之。当然,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能够“佐餐”“下饭”的,就是书了。古人有“三上文学”,厕上、马上、枕上,那么,更不要说在吃饭的时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抓紧读书了!在《觉醒年代》里,陈望道一边看书一边吃饭,还把墨汁当成了蘸料,就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当然,也有不少人用这样的时间放松,看一些闲书,一旦吃完饭,就需要投入正常的工作或学习。后来,随着收音机、电视的出现,更多的人就都有这样的经历,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智能手机普及后,在吃饭、上厕所、乘地铁的时候,玩手机、刷视频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此看来,在“电子榨菜”之前,这样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现象,只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时时刻刻的随身携带,让其更加普及而已。
无论是书籍、收音机、电视机,还是“电子榨菜”,所起到的都是放松作用。当代人学习忙、工作忙,很难有时间观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利用吃饭的时间,娱乐一下自己,获得情绪上的轻松,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双赢之举。从笔者的经验来说,不仅是吃饭,就连做饭时,也喜欢打开手机,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确实有放松身心、调节生活的作用。在睡觉之前,一想事儿,就容易失眠。放个音频,听着听着,反而更容易入睡。如此看来,已是中老年人的我,是不是比年轻人更离不开“电子榨菜”呢?
当然,相较于过往,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丰富性、趣味性,让过去只是局限于少部分人的习惯、现象,成为更普遍的一种行为和现象。因此,说“电子榨菜”是年轻人的佐餐标配,并不恰当。不信,请到餐馆或更多的场合看看,不管年轻的还是年老的,也都有这样的现象,年轻人可能只是表现得更明显罢了。因此,对“电子榨菜”成为年轻人佐餐标配,实不必大惊小怪、如临大敌。
不可否认,作为佐餐标配的“电子榨菜”,有时候确实也有逃离社会、逃进小世界的作用,但这种时候,往往是因为陌生。在不熟悉的环境里,周围都是不熟悉人的时候,“电子榨菜”的味道尤易为人喜欢。
真正需要人们所关注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渐稀疏。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因此,与其对“电子榨菜”如临大敌,不如倡导大家放下手机,真诚地走向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朋友。多一分交流,少一分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