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拾光阴
□陈颖艳(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
近些年,社会上经常见到各种研学旅行活动,研学火了。在我看来,研学是一种实践性比较强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走出课堂,通过集体活动、参观访问、动手实践等综合形式,开拓学习视野,增长实践能力,是很有意义的拓展学习,传统教育所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这一层意思。
今年夏天,海交馆就举行过一场考古主题的研学夏令营,除了邀请考古所专家来科普讲座之外,还在馆区内举行模拟考古体验活动。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按照考古工作的分工,实践动手发掘和梳理“出土物”。在活动中,孩子们兴味盎然,大呼过瘾,经过不无艰辛的模拟实践,他们认识到考古既是体力活,也是智力活,还是精细活,既能现场学到知识、提升动手能力,也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颇为有益。
我觉得好的研学项目,离不开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打造较为系统、有一定深度的精品课程,这需要丰富的研学资源。在这方面我们泉州可谓得天独厚,特别是泉州申遗成功之后,许多人也重新认识了我们“家门口的世界遗产”——这个表述特别亲切,泉州古城有着22处世遗点,围绕世遗主题的研学资源特别丰富,涵盖了古代造桥技术、古码头、航标塔,以及古陶瓷窑址、冶铁遗址,管理皇族群体的南外宗正司遗址,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遗址,涉及建筑学、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科学技术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此外,泉州拥有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等多种传统艺术和古老剧种,这些优秀的非遗项目也是宝贵的研学资源,泉州还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各种主题,各具特色,青少年“行万里路”,不妨就从家门口开始。
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活动,不应是泛泛地参观旅游、走走看看,这对组织者和导师团队也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导师团队,需要具备与研学主题相关的学术积淀,他们还应能够以比较轻松风趣、易于理解的方式去传递专业知识,可以很好地与孩子们互动,并且答疑解惑。专业的导师团队还能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精心设计研学道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不同难度、不同知识点,配备适龄的动手实践材料包。比如说,设计一个较大的主题——“海上丝绸之路”或“世界海洋商贸”,就可以分出舶来品主题(香料药物、珠宝等)、“中国制造”出口品主题(陶瓷、丝绸、金属制品等)、关于人的交流往来(外来文化石刻等)、东西方海洋商贸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船等分主题课程,通过一个大的课程拆解成小的主题,结合相关遗产点实地考察、科普小讲堂、有趣的动手实践、团队协作等环节。这样系统的探索,才能给孩子们带来与众不同的研学体验与收获。
研学与习得
□徐学(厦门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中文系教授)
研学,对我而言是一个新名词。如今网络上经常出现新词,让我这个以中文为生的人望词兴叹手足无措,只能借助网络搞清新词之意。所以,什么叫“研学”呢?研学是“研究性学习”的简称吗?网上查一下,研学大意是指在“做中学”,这样我就很笃定了,真的是阳光底下无新事。研学也是古已有之,因为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我马上就想到古人对此的论述,最经典的就是《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习”,有人认为是复习,因为要考试,大家来复习,在家里复习,在课堂上复习,跟着老师一起复习,揣摩考题复习。但是孔子不考试,讲课后就在大树下讨论,所以这个“习”并不是“复习”的意思。
“习”就是学习型的实践。习的篆字是小鸟在练习飞翔的形象,鸟学习飞翔,就是习得。古人认为听来的看来的知识是浅易的,要琢磨讨论并落实到行动中,终身不息地去实践,然后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研学是有传统的,“实事求是”“格物致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都是实践的重要性,也有研学成果,比如徐霞客游记,走遍千山万水,并非只是游山玩水,把他所见所闻跟当时的科学科技水平结合起来,把它整理出来,成了一本地理学民俗学著作。
我成长于一个非常强调社会实践的时代。小时候,老师就经常要让我们考虑学以致用。记得小学老师曾在课堂上问我们,你们离开学校以后要做什么工作?怎么把你的学习跟你的工作结合起来?当时同学们纷纷回答,要当个工人去操作机器,当个科学家等等,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要当猎人,是那种不打兔子山羊,专门打狐狸和狼的猎人,一个好猎人。”大家愣了一会儿都笑了起来。老师却没有笑,他说你坐下,现在很少有猎人这样一种职业,你这叫不务正业。大家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五六十年一晃而过。现在结合研学话题,其实当初那位同学的“猎人理想”也算是一种知识创意,他有保护小动物的爱心,希望维持生态平衡,防止弱肉强食,老师却觉得这想法不合主流,没有讨论就把它扼杀了。所以我认为讲研学,第一要挖掘中国传统智慧,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并与现在的网络时代结合起来;第二就是说我们要保护孩子活泼的天性,让他们的想象力有自由挥洒的空间;第三,就是不能太功利化,非要把研学和中考高考绑定。当然,更不能过度商业化。现在有些研学活动只是想着要家长掏钱,家长和学校则想着能不能得到什么素质成果单,这些恐怕都是背离了研学的初衷。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陈伟泉(青年诗人)
家里的大娃从小性格内向。刚上三年级的时候,我为她报名了一个“一元生存挑战赛”的活动。那一次活动,孩子没有充裕的钱,也不能带手机,更没有爸爸妈妈的帮助,她需要靠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各种碰到的问题,在实战模拟的情境中完成多项既有意思又有挑战性的任务,并最终到达终点。
孩子回来后很开心,像是换了一个人。她不仅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陌生同学、陌生商家打交道,也明显变得开朗了起来。因为活动是在泉州老城区域里举办,她也因此接触到很多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到一些本地的历史文化,回来描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似乎也更加有感情了……那次短暂的活动,让身为家长的我,不禁也对“研学”现象刮目相看。
近年来,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研学教育指导等系列研学指导方案,对研学活动、劳动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进行了细化,将研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此,我深表认同与支持。研学教育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方式,通过导师们的活动设计、言传身教来浸润孩子,让他们变得更有爱心,愿意与别人分享,培养集体主义团队精神。
后来,我为大娃又挑选安排了几次研学活动,本意是想让她换一种与人相处的环境方式,长长见识,结果发现她对课堂内外的学习兴趣反而变得更加浓厚,在生活中也慢慢有了自律的意识。这进一步提醒我们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酸甜苦辣都是营养。面对某一场具体的活动行程,不要排斥多给孩子一些独立自主的机会,更不要担心孩子们会因此受苦受累,让研学教育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在研学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遵守作息规律:什么时候起床、吃饭、出发;在一个地点停留的时间多久;晚上还需要讨论、学习,针对一个共同的课题或者一个任务,团队成员要配合默契,分工合作。而这些“项目制学习”都是在愉快轻松的氛围过程中完成,这就是研学活动“寓教于乐”的意义所在。一场优质的研学活动,不仅会给孩子留下一段珍贵的成长记忆,对于我们家长也是一种教育和启发。
约 稿
《五味斋》生活随笔版面主打专栏“三言堂”,每期刊发三位嘉宾就同一个话题拟写的小杂文,每篇六七百字。要求题目自拟,轻松可读,观点鲜明,切忌空发议论。来稿请附生活照片和个人简介。
后续话题预告:集赞现象
(截稿日期:2022年12月15日
投稿邮箱:42628343@qq.com
邮件主题请注明“三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