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评奖结果出炉,来自6个国家的13个项目获奖,中国共有4个项目获奖。其中,福建晋江南天寺保护修缮项目获得了优秀项目奖。这是今年中国唯一一个修缮类获奖项目,也是时隔21年后,泉州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再次获此殊荣。
国宝隐痛
八方助力来保护
晋江南天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西的岱峰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嘉定九年,高僧守净就崖雕刻石佛造像,同时创建南天寺,沿袭至今。依托石佛造像建造的南天寺古建筑群重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典型的闽南佛教寺庙建筑。
南天寺在中国佛教史、艺术史、建筑史与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南天寺宋代“西方三圣”坐像是中国东南沿海少见的大体量宋代石窟造像,该造像是宋元泉州港口群海神信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宋代泉州世界海洋商贸兴盛的历史见证。不仅如此,南天寺还是日本大阪堺市“泉南佛国”寺的祖庭寺院,是明代中国佛教文化东传日本的历史见证。
随着岁月递增,因地处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高湿度等原因加速了木制组件的腐烂,再加上人为损坏以及缺乏日常维护,南天寺从木结构和墙壁到表面的饰面都有所损坏,出现了梁架歪闪、屋面漏雨、木构件糟朽、榫卯松动等问题,引发了僧众们的担忧,遂逐级向上反映。
2017年,为解决残损问题,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制作了南天寺保护和修复设计方案。在保证文物结构安全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针对梁架歪闪倾斜的问题,精准采用“打牮拨正”传统工艺,既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又传承和弘扬古建筑传统修缮工艺,文物建筑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保护和延续。项目于2021年5月动工,2022年夏季竣工。
“顾了东江,误了石佛”的奥秘
“顾了东江,误了石佛。”这句自清代以来流传于当地的民间谚语道出了南天寺自在佛殿的“秘密”。
传说清代南天寺大修时,请了一位手艺高明的建筑师统揽全局。这位建筑师同时也接了漳州东江桥的修缮项目,南天寺上梁的当天,他正好在漳州无法赶回东石,因此造成自在佛殿梁柱向东南方向倾斜。由于不影响整体建筑,这一问题便不了了之。而后人们用这样的一句民间谚语形容事务繁多,顾此失彼。
殊不知,这梁柱的误差,正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智慧和技艺。设计团队在施工阶段屋顶揭瓦之后,发现自在佛殿与下落的大多数木柱存在的歪闪现象可能出自设计之初,而非后来的变形。在设计勘察阶段,设计团队已经发现自在佛殿与下落的柱子存在不同程度的歪闪,根据通常情况判断,认为是地基不均匀沉降所导致。但是结合施工阶段的新发现,经多方专家研讨判断,立柱的柱础并未出现明显的不均匀沉降,而且,相邻的砖石槛墙与歪闪的柱子交接部分存在倾斜的交接处理,这些倾斜构件并非后期维修更换的构件,而是较为早期的建筑构件,从而判断这些倾斜构件很可能属于最初的制作。换而言之,歪闪柱子在最初的设计与建造时故意而为之,使建筑整体产生某个方向的预应力,以抵抗当地经常出现的台风以及地势产生的山地风。
基于新的发现与结论,设计团队及时调整了修缮措施。如果完全按照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歪闪的柱子需要进行较大数值的拨正。但是柱子的倾斜可能出于某种精心的设计,而且经过了数百年的时间,木柱与梁架斗拱等结构体系已形成稳定的整体,倘若对木柱进行大数值的校正,将对梁架的结构稳定性产生破坏性影响。因此,设计团队重新调整结构设计模型,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对歪闪柱子进行有限的微调,减小对文物本体的扰动,避免了在修缮工程中对文物产生的二次破坏。同时在预防性保护措施中建议增加结构构件的变形监测,为后续保护措施的确定提供数据依据。
最小干预
保存建筑原有风貌
南天寺住持理山法师介绍,本次修缮严格遵循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最小干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修缮原则,按“四保存”即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及尽可能地保存原构件的要求,最大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历史信息和建筑风貌,在维修过程中,以本建筑现有传统做法为主要修复手法,尽可能多地保留和利用现存的古建筑构件。对构件的更换掌握在最小的限度内,严格对待和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信息,修复时避免新的破坏产生,排除了结构的安全隐患,使文物本体结构更加稳定。“能够得到专家团队以及刺桐古建筑公司优秀建筑师们的大力支持,他们的严谨作风和工匠精神使得南天寺的历史风貌和艺术价值得以保存下来,是后世之幸,希望这个成果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加倍珍惜,共同爱护、保护我们的国宝。”
“一丝不苟的南天寺保护工作为该历史综合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延续了其宗教礼拜和社会集会的用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评委认为,晋江南天寺保护修缮项目在全面记录和研究的基础上,恢复了建筑构件和结构稳定性,并修复了建筑装饰、特别是壁画,保证了高度的真实性。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于200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旨在表扬及鼓励亚太地区内由个人及公私营部门主导的文物古迹保护计划。得奖项目为区内文物古迹保护技术和社会的基准,亦是该地区文物古迹保护活动的催化剂,推动其他业主保留历史建筑。
□本报记者 颜瑛瑛 李菁 王金沛/文 晋江南天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