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户村民共用一块125平方米的宅基地,如此集约利用土地的农村建房实践,出现在地少人多的泉港区峰尾镇。十几年来,该镇诚峰村、诚平村共有900多户村民通过自由组合,联建起200余幢外观相似、楼层相同的民房。□本报记者陈淑华 通讯员林弘梫 连森阳
住房面积
从20多平方米增到200平方米
在峰尾镇区的诚峰村、诚平村,主干道两旁大多是一栋栋六七层高的民宅,占地面积在100—125平方米。这些楼房基本是一宅多户,即由三至五户村民联建而成的,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
记者近日走进诚峰村弘和小区的一幢楼,有人刚接小孩回家,有人正在张罗晚餐……今年70岁的住户刘顺风将一楼房间戏称为“老人间”,因腿脚不便,他平时都住在这里。他的旧房子在村头的峰尾古城内,仅有两间上下层的石头房,20多平方米,一到雨天就渗水,一到夏天闷热无比。“早年两个儿子小,一家人勉强住在危房里,不少类似居住条件的邻居只能租借房子住。”刘顺风说。2008年起,在镇政府的大力协调下,像刘顺风一样已申请宅基地未获用地或已获用地未建以及新产生住房需要的600多户诚峰村群众,获诚峰村村委会分批落实宅基地。
五六年前,刘顺风和4户村民拿到这块由杂地整理而来的125平方米宅基地,几户人家就把房子建起来了。“房子户型、层高都是统一的,共七层楼。每户分得2至6层中的一层,一楼和顶楼的房间五户各得一间。我抽中第5层楼,三房两厅,现在儿子们在住。新房宽敞、亮堂,加上一楼和顶楼的空间,有200平方米呢。”刘顺风爽朗地笑道。邻居刘国辉赞同他的话,他认为,联建房子还有一个好处是政府统一规划、严格监督,人居环境好,房前屋后的道路有6至12米宽,家家户户小车都可以开到楼下,比老房子边上拥堵的街巷好多了。
据悉,十几年来,该镇诚峰村、诚平村以多户联建方式建成的连片小区有弘和小区、红珊小区等5个,解决了900多户3000多名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
优化人居环境
实现“既见新房又见新村”
峰尾半岛地处湄洲湾南畔,三面临海一面环山,人地矛盾突出。尤其是镇区,因峰尾古城保护和城镇建设开发需要,可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穷”则思变,2008年,在省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峰尾镇创新提出“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多户一宅”构想,化解上世纪90年代遗留至今的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宅基地从哪里来?峰尾镇副镇长郭安鹏告诉记者,该镇从整理、整治入手,将未经确权土地、农村边角地等集体闲置土地盘点起来,将危旧闲置房屋连片改造起来,将已批未建的村民宅基地统筹利用起来。经全面摸排、整理整治,累计清理老旧危房、闲置零碎土地130多亩。
房子怎么建?峰尾镇合理划分古城保护区、限建区和改建区,引导村民与村委会签订建房协议,严格按照“统一设计、统一层高、统一景观、统一图纸、统一管理”建房。楼幢间的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道路、围墙、绿化等公共设施,由村委会统一配建,做到“既见新房又见新村”。同时,对未批先建、未批先用、骗取批准、非法审批、破坏耕地、超面积用地等行为严格查处,先后强制拆除违建房屋168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对寸土寸金的峰尾镇来说,必须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峰尾镇党委书记庄向阳表示,当前,诚峰村、诚平村仍有一部分村民待安排宅基地,峰尾镇将继续推进农村宅基地多户联建、连片改造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