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从“小县城”到“大城市”
今年10月,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晋江、昆山、义乌、慈溪这四个县级市成功入列“大城市”,开创了我国县城跨入“大城市”的先河,彰显了县域经济的巨大活力,也给未来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看着如今颜值高、气质佳、内涵丰富的晋江城市环境,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里在30年前还只是个“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城市像农村、农村像城市”的“乡土小县城”呢?
在撤县设市前,晋江农村工业化先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但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非常明显,城市化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1992年,晋江撤县设市,真正明确了未来的方向是要建成具有现代气派的新兴城市,迅速推进能源、交通、通信、供水和市政设施为主的新一轮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力求从根本上克服“瓶颈”制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城市面貌,增强发展后劲。
1996年,晋江正式提出“四个集中”,即耕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人口和市区向城镇集中。
2001年,晋江以塘岸街、旗牌街两个老街区为主,拉开了成片旧城改造的序幕。
2009年,随着梅岭组团改建工程启动,晋江进入城市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大规模拆迁老旧房屋和城中村房屋,构筑“一中心两翼”的城市化格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巨大,城市面貌脱胎换骨。
随后,晋江以“城市带着产业走,产业城市联动走”,渐次拉开九大组团、五大片区、四大新区、美丽乡村等建设,一系列城市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全市一城”整体推进,“一主两辅”格局日益打开,“产城人”融合发展局面日益深化。
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再到城市化引领工业化,撤县设市30年来,晋江在探索城市建设这一课题上成功破局。目前,晋江中心城区建成区达1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近70%,交通路网密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倍,迈入高铁时代,机场跻身国际机场行列。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了保障人民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晋江在推进城市发展进程中,将2/3以上的建设用地投入安置住房、基础设施、公共建设项目,建成109个现代小区,新建21个市级公园,打造第二体育中心、足球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文化中心、戏剧中心等一大批城市地标性文体设施,“152030”快速交通圈、15分钟文化生活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成型。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让子孙后代也能拥有同一片碧水蓝天,晋江对落后产能全行业整治环环相扣,水体环境全流域治理步步深化,生态景观全市域绿化层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现了天蓝地绿、水清岸美的图景,实现“农村和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城里城外看山望水,传统现代相映生辉;城市乡村美美与共,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如今,晋江已从一个“乡土小县城”,蝶变成一座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生态宜居的“品质大城市”,多元文化处处显示出这座城市的蓬勃生机和丰富质感,这也是晋江现代化生机活力之所在。
从全民慈善到共同富裕
今年11月22日,安踏集团和敏基金会“和敏健康”援助窗口正式在晋江行政服务中心开通,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元援助晋江参保对象中的患病困难群众,让他们及时接受治疗。去年12月18日“晋江慈善日”当日,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所在家族捐赠100亿元成立“和敏基金会”,其中首期20亿元全资捐建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福建和敏医院)项目,助力提升晋江医疗水平和城市品质。
今年3月11日,由劲霸集团捐资超2亿元、全资捐建的晋江英林中心小学新校区项目正式开工。“支持家乡未来发展,我义不容辞。”在劲霸集团董事长洪忠信看来,“企业发展壮大,有责任引领向善向上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做一些可持续发展、惠泽百年的事,感觉特别幸福。”
“达则兼济天下”是融入晋江企业家血脉里的慈善基因,他们不仅做企业、更做事业,不仅创造财富、更创造价值,持续弘扬“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家乡乡村振兴、教育、医疗等事业,为家乡打造共同富裕县域典范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重面子重里子,不讲排场讲慈善!”撤县设市30年来,在晋江企业家集体行善的带动下,慈善之风深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老百姓将简办“婚丧喜庆”节省下的钱财,捐赠慈善公益事业。
时间拨回到2002年12月18日,全国首家县级民间慈善机构——晋江慈善总会成立时,用4个月时间募集慈善资金7460万元。截至目前,晋江慈善总会累计募集善款43.57亿元,在全国县级民间慈善基金规模中名列首位,累计投入28.65亿元开展各类慈善活动,打造了民间慈善事业的“晋江样本”。
在“全民慈善”的新风尚里,也时刻活跃着广大海外侨胞和在外晋江企业家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动人身影。他们不管离家多久、多远,时刻不忘故土,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安海镇坝头溪边自然村乡贤许健康2016年通过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定向捐赠1亿元,并于2019年再次追加捐赠2500万元,用于支持溪边美丽乡村建设及实施可持续发展,帮助家乡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在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民营经济的独特优势,重视引导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探索包括‘慈善+N’在内的多种共同富裕路径,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说。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十三五”以来,晋江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办高中和中职学校免学费,零门槛保障近21万名新晋江人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州大学、清华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三大本硕高校版图。
从“到北上广看大病”到“在家门口看名医”——晋江引进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树兰医疗、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高端医疗资源,落地全国县域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大医共体”格局日益完善。
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近年来晋江每年将七成以上财力投入民生领域,在全国率先探索新农合跨省异地结报等民生保障“七个率先”,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弱有帮扶。
人人的城市,才是人民的城市。从本地人长期以来靠出海谋生的侨乡,到如今成为百万新晋江人奋斗创业的第二故乡,晋江始终把广大外来建设者当作“城市合伙人”,以他们的需求和利益保护为出发点,设计包容、多元、有温度的社会政策,推动常住人口同城同待遇,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外来人口市民化道路。
“城里乡村一个样,新老晋江人一个样”。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和谐地融入融合,成为晋江城市化、现代化的一大特色。
从文物“活”起来到文化“潮”起来
宋元中国看泉州。去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其中3处在晋江,分别是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安平桥。
世界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珍稀性,决定其可持续有效保护的难度。申遗成功后,晋江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探索实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新路径。今年初,晋江文保中心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为晋江3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提供1815万元风险保障,这是福建首个世界遗产保护协议,开创了以保险方式创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先河。
作为一座“藏宝之城”,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是晋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晋江高标准做好古街、古厝、古树、古桥、古寺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古建筑传统修缮工艺,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同时保护文化遗产。11月26日,晋江“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之南天寺保护修缮项目”获得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这是继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奖后,泉州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再次获此殊荣。
文化是城市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撤县设市30年来,晋江怀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之心,坚守文化自信,着力培根铸魂,通过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常态培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留下了记忆,人们记住了乡愁,文明得到了传承,文化保持了延续,五店市传统街区与梧林传统村落一同组成闽南文化“活样本”。
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座将文明基因融入血脉的城市,会持续润泽百姓的文化生活、涵养百姓的文明素质。历经多年努力,晋江在2017年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在这背后,晋江坚持“文明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理念,以常态化文明创建为综合抓手,坚持全域创建、全程创建、全民创建,激发“晋江文明,没我不行”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从达标创建向自觉自为转变,以全民高素质涵养城市新气质。
“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神留乡愁”。在打响“大美晋江”文化品牌、提升“书香城市”文化品位的同时,晋江将积极用好世界遗产名片,整合传统村落、传统街区、闽南古厝、宗教文化、体育赛事、滨海岸线等资源,注入独特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全力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向世界讲好既传统又新潮的“晋江故事”。 文化繁荣,文明昌盛,这就是现代化晋江的最美风景。
晋江的成功发展实践表明,薄弱的县域也可以实现赶超式发展,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对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任为一任添后劲,一年为一年促发展。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精诚团结的“晋江力量”,谱写了“晋江奇迹”和“晋江样本”的过去和今天,还将继续书写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明天。
三十年风雨兼程、勇毅精进,晋江完成了后进者的追赶进程,转变角色成为领跑者。在新时代、新征程,晋江将继续传承弘扬“晋江经验”,通过各领域、全方位的创新和全面深化改革,把“小空间”变成“大舞台”,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贡献更多更好的“晋江智慧”“晋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