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许文龙 郭雅莹)昨日,原晋江地区文联筹备组副组长、原泉州市文化局副调研员、原泉州歌剧团团长何勋(原名杨树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5岁。
1927年,何勋出生于泉州鲤城区的一个书香世家,少年便表现出对歌曲、戏剧的喜爱和天赋。由于革命歌曲唱得好,他在解放战争中被吸收参加地下党组织。在地下党活动中,何勋演唱了一首《家乡的月亮》,歌曲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期盼,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引起强烈反响。
“当时党的同志引导我,歌声不能单纯用来娱乐、自我欣赏,要用歌声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表现人民为追求美好愿望而抗争的精神,这使我很受启发和教育。”何勋生前曾这样动情地回忆。后来,何勋与组织失散,直到1949年清明时节才在南安梅山重新找到组织,并于同年5月加入了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他与游击队辗转永春等地,一面打仗,一面宣传。9月1日泉州解放时,他与游击队员们一起迎接解放军。
1950年2月,何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何勋从部队转业,在泉州文化部门工作,并参与组织创办了泉州侨乡歌舞团(泉州歌舞剧团前身)。剧团成立之初缺少艺术骨干,求贤若渴的何勋几经周折,将当时正在惠安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和作曲家吴文季调往泉州。此后,何勋带领众人先后排演了《白毛女》《红珊瑚》《红岩》《焦裕禄》《洪湖赤卫队》等一系列红色经典剧目,还创作排演了《台湾舞女》《番客婶》《素馨花》等极具闽南特色的歌剧,用歌声见证历史,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1989年离休后,何勋仍然发挥余热,与郑国权、吴天赐、曾金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化界老同志共同组织“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开始从事地方戏曲的研究和抢救工作。经过长达3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何勋等人抢救出版了40部、近3000万字的梨园、提线木偶、南音等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古籍资料和古版本,16部长卷《泉州地方戏曲丛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明清500年古抄本《荔镜记荔枝记四种》《南音大全》《泉州弦管史话》等,获得原文化部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泉州市市长特别奖。因为这些突出的成果和贡献,他于1999年获得福建省委授予的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奖。